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1、民叫黄叶病,是近年来我省玉米上继大、小斑病、锈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害。 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后,叶片布满病斑,连片时干枯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产量。 一、发生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 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因品种抗性不同而表现不一样,一般长 1 1小不等;病斑中央苍白色,呈半透明状,周围有褐色环带,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多个病斑相连形成大斑,叶片的前半部或叶缘坏死;病斑在叶片上呈不明显的分节状发生。 潮湿的情况下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物: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 2、霉属。 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 28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 30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 90%很少萌发。 三、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 带菌的玉米秸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 河南田间发病始于 7 月下旬到 8 月初,发病高峰在玉米抽雄后,即 8 月中下旬至 9 月上旬。 由于该病潜育期短(2),7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四、防治方法: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策略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经抗性鉴定,目前较为抗病品种有农大 108、郑单 14、农大951、中玉 4 号、掖单 12 号、郑单 7 号、丹玉 13 号;发病较重的有掖单 13 号、丹玉 20 号和郑丹 958 等。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 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处理,减少初侵染源。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田间发病率 10%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农力托、青益色、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 气候条件适宜发病时一周后防治第二遍。 专利查询。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相关推荐
................................. 42 本章小结 .............................................................................................................................. 43 第五章 LTE 下行分组调度算法分析 ........
审核: 批准: 棉喜邑迷佳吓 傀檬邯酱聚弗湛掷循丢翠绰抨萎医蝴舞胶谣久泅榜伶涸犬瘫锯哼赢油境涧靖话走码想拇烁噪拇你签千绵夸掉扒弃某陋器述雷阀舟釜之 第四条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物业拓展部工作手册 第 41页,共 41页拓展部工作手册发放编号 编制: 家和物业管理处 审核: 批准:
叶变黄,叶片出现与叶脉平行的失绿黄色条纹,而叶脉仍保持绿色,黄色条纹可逐步扩大形成杂色斑点,叶片柔软下垂。 补救方法:叶面喷施 硫酸锰溶液,57 天 1 次,连喷 2 次,每亩喷肥液 50 公斤左右。 玉米缺硼症及补救方法玉米缺硼症状表现为:幼叶薄弱不展开,出现白色组织。 叶片容易枯死,老叶叶脉间有白色条纹;植株生长瘦矮。 补救方法:叶面喷施硼肥溶液 23 次,间隔 10 天左右喷 1 次,硼酸
1、米纹枯病在泗阳等地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当地玉米主要病害之一。 一般发病田块减产 10左右,严重田块减产 30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春玉米的危害主要在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对夏玉米危害时间长,从苗期(2 叶期)即发生危害。 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 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可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败,叶片枯死
( 1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7 本文设计的数字频率计由四个基本单元组成:放大整形电路、石英晶体振荡器和分频器、控制电路和译码显示。 由石英晶体和分频器产生固定频率的方波脉冲信号作为控制电路的门控信号。 被测信号经过放大整形电路后变成序列脉冲送到控制电路,它和标准的脉冲信号共同控制控制电路的工作。 只有被测信号与标准信号同时为高电平时,与非门控制电路才能输出高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