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毕业设计内容摘要:

定各补强层的材料参数 查路基路面课本抗压模量取 20 摄氏度的模量,各值均取规定范围的中值,因此得到 20摄氏度的抗压模量,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1400MPa,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1000MPa,水泥稳定碎石为 1500MPa,各层材料的劈裂强度: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水泥稳定碎石为 . 设计资料总结 表 设计资料汇总表 材 料 名 称 h/cm 15℃模量 20℃模量 劈裂强度 容许拉应力 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4 1800 1400 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6 1200 1000 水泥稳定碎石 ? 1500 1500 改建前原路面 根据补强的设计方法计算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 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计算得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厚度 为 33cm,沥青面层均受压应力,水泥稳定碎石层底的最大拉应力为 求。 二 . 材料设计 进行基层、底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 水泥 稳定细粒土。 水泥 稳定土底基层材料设计 11 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水泥稳定土用做底基层时,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 水泥稳定土的颗粒组成应在表 所列 1 号级配范围内,土的均匀系数应大于 5。 细粒土的液限不应超过 40%,塑性指数不应超过 17。 对于中粒土和粗粒 土,如土中小于 的颗粒含量在 30%以下,塑性指数可稍大。 实际工作中,宜选用均匀系数大于 塑性指数小于 12 的土。 塑性指数大于 17 的土,宜采用石灰稳定,或用水泥和石灰综合稳定。 对于中粒土和粗粒土,宜采用表 中 2 号级配,但小于 的颗粒含量和塑性指数可不受限制。 表 水泥稳定土的颗粒组成范围 1 2 3 筛孔 尺寸 (mm) 100 100 90~100 100 90~100 19 67~90 72~89 45~68 47~67 50~100 29~50 29~49 18~38 17~35 17~100 8~22 8~22 0~30 0~7 0~7 液限( %) < 28 塑性指数 < 9 注:集料中 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 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 5%;细粒土无塑 性指数时,小于 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 7%。 土的界限含水量试验 目的:本试验 的目的是联合测定土的液限和塑限,为划分土类、计算天然稠度、塑性指数,供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使用。 仪器: LP100 型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锥质量为 100g,锥角为 30176。 ,读数显示形式宜采用光电式、游标式、百分表式,盛土杯,天平,筛(孔径 ) ,调土刀,调土皿,称量盒,研钵,干燥器,吸管,凡士林。 步骤: ( 1) 取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量或风干土样进行试验 ( 2) 将制备的土样编 号 通 过 质 量 百 分 率 ( % ) 项 目 12 充分搅拌均匀,分层装入盛土杯,用力压密,使空气逸出 ( 3) 当用游标式或百分式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试验时,调平仪器,提 起锥杆(此时游标或百分表读书为零),锥头上涂少许凡士林 ( 4) 将装好土样的试杯放在联合测定仪的升降座上,转动升降旋钮,待锥尖与土样表面刚好接触时停止升降,扭动锥下降旋钮,同时开动秒表,经 5s 时,松开旋钮,锥体停止下落,此时游标读书即为锥入深度 h1 ( 5) 改变锥尖与土接触位置重复上两步骤,得锥入深度 h2, h1 h2允许误差为 ,否则,应重做。 取 h1 h2平均值作为该点的锥入深度 h。 ( 6) 去掉锥尖入土处的凡士林,取 10g 以上的土样两个,分别装入称量盒内,称质量,测定其含水量 w1,w2计算含水量的平均值 w0 ( 7) 重复上五步骤,对其它两个含水量土样进行试验,测其锥入深度和含水量。 ( 8) 用光电式或数码式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时,接通电源,调平机身,打开开关,提上锥体。 将装好土样的试杯放在升降座上,转动升降旋钮,试杯徐徐上升,土样表面和锥尖刚好接触,指示灯亮,停止转动旋钮,锥体立刻自行下沉, 5s时,自动停止下落,读书窗上或数码管上显示锥入深度。 试验完毕,按动复位按钮,锥体复位,读书显示为零。 结果:第一组土运用万龙软件处理结果如下 图 13 图 第二组土运用万龙软件处理结果如下 图 14 图 ○ 5 对以上两组 界限含水量试验进行统计,如下表 界限含水量统计表 类 别 组 别 液限 塑限 塑性指数 第一组 27. 3 21. 1 6. 2 第二组 27. 5 20. 9 6. 6 ○ 6 结论: 第一组土的液限ω L=%,塑限ω P=%,塑性指数 IP=;第二组土的液限ωL=%,塑限ω P=%,塑性指数 IP=。 依据规范 JTJ034— 2020《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水泥 稳定土 宜采用 均匀系数大于 塑性指数小于 12的土。 所以 本 试验 应采用水泥稳定。 混合料 组成 设计 一般规定 ( 1) 各级公路用水泥稳定土的 7d 浸水抗压强度应符合表 的规定。 ( 2) 水泥稳定土的组成设计应根据表 的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取最适宜于稳定的土,确定必需的水泥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在需要改善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 15 质时,还应确定掺加料的比例。 水泥稳定土的抗压强度标准 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基层( Mpa) ~3 3~5 底 基层( Mpa) ~ ~ 注 : ① 设计累计标准轴次小于 12106 的公路可采用低限值;设计累计标准轴次超过 12106 的公路可 用中值;主要行驶重载车辆的公路应用高限值。 某一具体公路应采用一个值,而不是某一范围。 ② 二级以下公路可取低限值;行驶重载车辆的公路,应取较高的值;二级公路可取中值;行驶重载车辆的二级公路应取高限值。 某一具体公路应采用一个值,而不用某一范围。 ( 3) 水泥稳定土的各项试验应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J057)进行。 混合料 的设计步骤 ( 1) 分别按下列五种 水泥剂量配制同一种土样、不同水泥剂量的混合料; 塑性指数小于 12 的细粒土: 4%, 5%, 6%, 7%, 9% ( 2) 确定各种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至少应做三个不同石灰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 其它两个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用内插法确定。 ( 3) 按规定压实度分别计算不同 水泥 剂量的试件应有的干密度。 ( 4) 按最佳含水量和计算得的干密度制备试件,进行强度试验最少试件数量应不小于下表的规定。 如试件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大于表中规 定的值,则应重做试验,如不能降低偏差系数,则应增加试件数量。 最少试件数量 < 10% 10%~ 15% 15%~ 20% 细粒土 6 9 中粒土 6 9 13 粗粒土 9 13 公 路 等 级 层 位 偏 差 系 数 数 量 土 类 16 ( 5) 试件在规定温度下保湿养生 6d,浸水 24h 后,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 料 稳定材料试验 规程》 ( JTJ057) 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6) 计算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和偏差系数。 ( 7) 根据上表的强度标准,选定合适的水泥剂量。 在此剂量下试件室内试验结果的平均抗压强度应符合下式要求:  vd CZRR  1/ ( ) 式中: R 平均抗压强度( Mpa); 设计抗压强度( Mpa); 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 a)而变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取保证率 K=95%,即 Za 水泥改善土的塑性指数应不大于 6,承载比应不小于 240。 ( 8)工地实际采用的石灰剂量应比室内试验确定的 剂量多 %~ %。 采用集中厂 拌法施工时,可只增 加 %,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宜增加 1%。 ( 9) 水泥的最小剂量应符合表 的规定。 水泥的最小剂量 路拌法 集中厂拌法 中粒土和粗粒土 4% 3% 细粒土 5% 4% 击实实验 不同 水泥 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确定各种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路基土为细粒土,选择 水泥 剂量分别为: 4%、 6%、 9%。 a) 采用三组不同 水泥 剂量的细粒土进行击实试验,备料数据结果如下 : 水泥 剂量 4%时各料 的质量 水泥 剂量 4% 水泥 质量( g) 88 含水量 % % % % % 水质量( g) 干土质量( g) 2200 水泥 剂量 6%时各料的质量 拌 合 方 法 土 类 17 水泥 剂量 6% 水泥 质量( g) 132 含水量 % % % % % 水质量( g) 干土质量( g) 2200 水泥 剂量 9%时各料的质量 水泥 剂量 9% 水泥 质量( g) 198 含水量 % % % % % 水质量( g) 干土质量( g) 2200 试验过程:首先取一些土样筛分在烘箱内烘干,按上述几种不同水泥剂量的试样加水搅拌后闷料一夜,采用重型击实方法,放在击实仪上进行击实试验。 将制备好的试样分 5 次倒入小筒内每次约为 400~500g(其量应使击实后的土样等于或略高于筒高的1/5),整平表面,并稍加压紧,然后按规定的次数 ( 27 次) 进行第一层土的击实,击实时击锤应自由的垂直落下,锤迹必须均匀分布于土样面,第一层击实完后,进行 “ 拉毛 ” ,然后按上述方法进行其余各层土的击实。 小试筒击实后,试样不应高出筒顶 5mm。 然后用修土刀沿套筒内壁削刮,使试样与套筒脱离后,扭动并取下套筒,齐筒顶细心削平试样,拆除底板,擦净筒外壁,称量,精确至 1g。 再用推土器推出筒内试样,从试样中心处取样测其含水量,计算至 % 按下式计算击实后的干密度:   wd ( ) 式中 : d —— 试样的干密度( g/ cm3); w — 试样的湿密度  —— 试样的含水量( %)。 用万龙软件计算出最佳含水量和对应的最大干密度,试验结果如下图 ( 1) 水泥 剂量为 4%时的结果: 18 图 图 ( 2)水泥 剂量为 6%时的结果: 19 图 图 ( 3)水泥剂量为 9%时的结果: 20 图 图 21 ( 4)通过对水泥稳定土的击实试验的数据分析,得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如下表 不同灰剂量时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水泥剂量( %) 最佳含水量( %) 最大干密度( g/c m3) 4 12 6 12 9 13 ( 5)其他两个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用内插法确定,数据汇总如下表 不同灰剂量时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水泥剂量( %) 最佳含水量( %) 最大干密度( g/c m3) 4 12 5 12 6 12 7 9 13 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 按最佳含水量和计算得的干密度制备试件,进行强度试验。 ○ 1 每个试件质量 按公式计算 : M=ρ dmax V ( 1+ω op) K () 式中: M —— 每个试件质量 ρ dmax—— 最大干密度 ω op —— 最佳含水量 K —— 压实度, 95% V —— 筒体积, V=π 5 ○ 2 通过计算得到数据; 第一组: 水泥 剂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