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晋农科1号(并单12号)内容摘要:
1、农科 1 号(并单 12 号) 并单 12 号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早熟玉米课题组选育的高产高消化性青贮玉米单交种。 1、产量表现:该品种 2004 年在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参加品比试验,平均亩产鲜重 5835 公斤,比对照中北 410 增产 子粒产量 812 公斤,比对照增产 2005 年参加山西省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重 斤,比对照中北 410 平均亩产 斤增产 7 点试验 5 点增产,2006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重 斤,比对照中北 410 平均亩产 斤,增产 5 点试验 4 点增产,增产点 80%。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重 斤,比对照中北 410 亩产 斤增产 增产点 该品 2、种在多点试验示范中,除了生物产量比较高外,表现果穗大,子粒产量也很高,平均亩产子粒 789 公斤。 所以,属于粮饲兼用型品种。 2、特征特性:晋农科 1 号属于中熟高秆大穗粮饲兼用型玉米单交种。 春播生育期 122。 株高 330 厘米,穗位高 140 厘米,全株 20 片叶,植株半紧凑型,子粒成熟时叶片全部保绿,适宜青贮。 果穗筒形,穗长 米,穗粗 米,18行,每行 47 粒。 子粒黄色,半马齿型。 叶色深绿,保绿性好。 抗倒性强。 3、品质分析:在蜡熟期整株取样,经北京市农学院植物科学系分析,粗蛋白含量 比对照中北 410 高 6%;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分别优于对照的 各项指标达到了优良标准 3、。 4、抗病性鉴定:经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 2005年抗病性鉴定结果:高抗玉米矮花叶病,抗玉米丝黑穗病、小斑病、穗腐病,中抗玉米大斑病、粗缩病,高感玉米茎腐病(2005 年为高抗,2006 年为高感)。 5、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秆高穗大,适宜密度为每亩 3300。 一般土壤播种时每亩施农家肥 1000 公斤,过磷酸钙 50 公斤做底肥。 生长中期每亩追尿素 25 公斤。 做青贮玉米使用时,后期每亩可适当再追加 10 公斤氮肥,延长叶片保绿期。 做生产子粒使用时,最好宽窄行种植,增加通风透光性,发挥大穗边行的优势,提高产量。 6、适宜推广地区:做青贮玉米使用时,适宜在山西省南部复播区、中部中晚熟区和北部早熟区等以及积温在 2500右的地区种植。 做生产子粒种植时,适宜在中部和北部等积温在 2600以上的地区。 专利查询。玉米新品种-晋农科1号(并单12号)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建筑土木]某化工厂厂房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丝扣配件,造成连接处渗漏。 ,应防 止加热过度,使厚度变薄。 管材在管配件内变形。 在热熔插管和校正时,严禁旋转。 ,严禁对管材用明火烘弯。 ,一定要临时封闭好,以免杂物进入。 五 、 PPR 管道安装的其他要求 5℃,在低于 0℃的环境下施工时,现场应采取升温措施。 管道不得直接浇筑在承重结构的梁板柱墙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管道穿越梁板柱墙等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应预埋套管
玉米新品种-四单19号
四单 19 号该品种是以自选系“444”作母本,以外引系“父本杂交育成的中熟玉米单交种,平均公顷产量 10350 公斤,比对照“四单 8”增产 149。 该品种生育期春玉米出苗至成熟 124 天、需 10 度以上积温 2550;种子拱土力强,早发性好,易抓全菌;株高 265 厘米,穗位高 100 厘米,穗粒重 22 厘米,每穗14 一 16 行,百粒重 40 无,单穗粒重 230 克
我国铁路通信应用的gsm-r技术及其发展
R 还具有如下专有的特性: 功能寻址 (Functional Addressing, FA):便于固定 (移动 )用户拨号呼叫列车上移动用户的一种方式。 基于位置的寻址 (Location Dependent Addressing, LDA):便于列车上移动用户 (如火车司机 )呼叫固定用户 (调度员 )的一种方式。 例如当火车司机呼叫固定用户 (调度员 )时,系统依据移 动用户 (火车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