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防纹枯病内容摘要:

米纹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夏玉米产区发生严重。 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该病可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整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 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担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湿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 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 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 2631)、湿度大(相对湿度 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 若温度低于 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 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很弱,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 种植抗病良种。 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化学防治,用 5井冈霉素 1000 倍液、或 50三唑酮乳油10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或 40菌核净 800 倍液,或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