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黄花倒水莲联合平胃散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 ”。 4 专业建设 1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 (职教成[ 2020] 11 号)精神 ,结合广东省、清远市 “十二五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本学院 “十二五 ”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 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校企融合、多源办学机制,践行工学一体、双元育人模式;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专门人才。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立足清远、面向广东康复医疗与保健服务产业;培养与康复保健产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各级康复保 健机构输送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坚持 “服务产业、多源建设、双元育人、突出特色 ”,通过两年的努力,初步形成 “多主体 ”专业建设机制,创新 “双主体 ”人才培养模式,改善 “双师型 ”队伍结构,推进 “双证书 ”制度,形成具有清远职教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对同类专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具体 内容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培养 适合 以服务清远康复保健服务产业为重点 ,形成清远及至珠三角康复保健人才资源库, 能 满足 各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 12 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疗养院等各级康复机构、保健康复机构和老年看护机 构的康复医学技术岗位 工作 对 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的需求。 具体 培养 目标是: 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应用知识,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 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推进校企对接 建立校企对接工作机制,开展 “3 个 1”建设,优化专业指导委员会结构及运行机制;建立 1 个校企合作工作站;成立 1 个康复治疗研究中心。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2~ 3 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和 2~ 3 门院级精品课程,争取省级精品课程突破,并编写 2~ 3 部工学结合教材或校本教材。 推行 “双证书 ”制度,使学生的 “双证书 ”获取率达到 100%。 ——强化实践育人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两年内专项投入 200 万,通过校企合作新建和改建校内实训室,建成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使之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中心、职业素质训导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 通过培训和社会服务,形成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校企 合作、校内实训基地 “多源 ”建设的模式与机制,形成对同类专业及专业群有借鉴作用的实训内容、设备配置标准和开展对外服务方式。 13 完善校内实训室 “双向交替 ”运行管理机制,即实训基地在课内为实训室,课外则为康复治疗室的双重功能;学生则兼备学生、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三重身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康复保健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管理实训室,使得学生的身份在学生与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相互交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建设的体系。 通过这种运行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职业 核心能力的培养。 对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优化与选择,新拓展技术设备先进、信誉高、带教能力强、管理严格和具有就业潜力的三级甲等医院2~ 3 家,完全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按照学院有关顶岗实习的系列管理制度, 在学生顶岗实习区域相对中心位置、技术设备先进、信誉高的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 以工作站为平台,校内进修教师以巡点、专业指导等方式,校外兼职教师以带教考核和指导毕业论文等方式共同参与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 搭建起校企资源双向交流的桥梁,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机制。 ——转变培养方式 构建 “双主体 ”育人模式,形成特色明显的 “三环节、两 环境 、一重点、零对接 ”的 “3210”人才培养工程和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课程的项目改造为抓手,实施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和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同时将职业素养、团队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教学团队 通过与境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术交 14 流与专项进修;通过校企融合,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推进技术服务、 行业一线锻炼 等措施进行双向人 才培养。 建设期间, 聘请康复医学专家 1 名作为专业顾问,专业带头人国内学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国外进修学习不少于 1 次,进一步提升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水平,培养成为校级教学名师、使之成为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全面引领专业建设工作;加强对现有骨干教师的培训、新培养 12 名骨干教师; “双师 ”素质教师达到 80%以上,教师职教能力测评通过率达 90%。 新聘专业技术水平高具有一定行业知名度,懂教学和培训的兼职教师 10 名,加强相应原管理制度,并提高兼职教师的课酬水平,充分调动兼职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初步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 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网站,在专业网站上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信息管理平台。 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工学结合实习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评价机构能通过平台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时评价,学院对相关信息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整体评价与反馈,从而初步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建设内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依托南粤职教集团建设规划和学院校企合作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实施 “3 个 1”工程, 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最终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 “双元育人 ”运行机制以及 “多源建设 ”的建设机制。 ( 1) 优化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结构及运行机制 15 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 ”人员结构,拟聘任本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5~6 人,本院学术水平高,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 4~5 人 ,共9~11 人。 主要负责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提出 对 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 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本专业科技信息方面的讲座,指导、协调产学结合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科研与科技开发。 ( 2) 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 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依托清远市人民政府, 以协议合作的方式,按照校企合作的机制,在学生顶岗实习区域相对中心位置、技术设备先进、信誉高的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共同组建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校企合作工作站 ”。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站工作章程、管理运行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评价 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 行业一线锻炼的制度、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管理办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与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 , 成为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教师进修学习、校企联合科研的工作平台, 形成校企资源双向交流的桥梁,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在与学校开展生产性合作中获得经济利益;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时了解行业企业最 新科研动向和技术发展需求,获得企业经费赞助和科研项 16 目,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获得真实的生产性教学环境, 更好地培养 学生 的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和 职业素养;及时获取人才需求信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向学院提供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实现资源共享。 ( 3) 成立 “康复治疗研究中心 ” 坚持以 “服务产业、多源建设、双元育人、突出特色 ”为建设核心,立足清远、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的康复医疗服务产业; 以培养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建立 “康复治疗研究中心 ”。 把中心建设成教 师能力提升的推动器,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孵化器,校企合作的平台,社会服务的基地,对外合作交流的窗口,专业技术发展航标的功能体系。 探索“多源 ”专业建设、 “双元 ”育人的创新之路,打造南粤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核心点的地位,实现培养高素养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①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依据学院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 ”办学与人才培养理念,在双主体育人模式下,探索和实施实行 “三环节、两 环境 、一重点、零对接 ”的 “3210”式人才培养工程。 将人文素质教育、团队精神教育 相结合,形成浓厚的 “双主体 ”育人氛围。 始终把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善于学习、善于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精神、精益求精和乐于奉献精神等医学行业特有的职业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塑造学生热爱康复、献身康复的职业精神。 17 推行 “双证书 ”制度,毕业生必须获得 毕业证和 市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 获取 率达 100%, 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应达到 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满意率应达到98%以上。 ② 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继续大力推进课程的项目改造,在现有 3 门课程已通过了 校内课程的项目改造测评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一手抓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推进,对尚未通过课程项目改造测评的专业课程全力推进;一手抓项目改造的深化与实施,对已通过课程项目改造测评的专业课程要实施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化提高。 在推行任务驱 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强化实践育人, 通过 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 举办 “助残杯 ”趣味运动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 激发 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精神 和创新能力。 配合项目课程改造与实施,对现有的校内实训室 进行调整,建设成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室 6 个,包括康复评定、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和儿童康复治疗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室,满足 “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建立康复治疗研究中心,满足情景教学。 按照校内外实训互补的原则,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与医院共同制定实习大纲、实习管理工作办法、考核与评价制度等。 采取集体统一组织进医院形式,按计划进行顶岗,插入就业指导、职业素养等学习,加强顶岗实习的阶段性检查,建立顶岗实习学生动态信息网,推行双导师指导制度,强化实习管理,让学生 18 尽快渡过职 业上岗迷茫关,顺利实现 “零距离上岗 ”。 ③ 建立拓展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平台 建立专兼结合的学生职业拓展指导团队,制订相配套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将康复治疗志愿服务队改建成康复保健协会,承担组织义诊、技能竞赛和三下乡等任务。 ④ 建立立体 的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信息 管理 平台 建立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网站,在专业网站上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 信息管理 平台。 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工学结合实习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评价机构能 通过上述平台 共同参与 对人才培养质量 的 实时 评价,学院对 相关 信息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质量进 行整体评价与反馈,从而初步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通过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修订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由企业行业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其进行评价、论证;修订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基本要求等相关教学文件和相关考核标准作为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的基础。 人才培养效果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 ( 2) 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 基本 路 径 :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行业相关专家 分析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与素质的需求, 共同制定本专业 培养 标准;按照 专业培 养 标准,确定 专业课程体系;根据 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 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 才准入标准 ,根据康复治疗士考试大纲、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 专业教育 基本标准,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 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分解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将岗位任务和能 19 力需求 , 序化教学内容 , 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教材。 具体操作如下: ①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 项目 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广东-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进行实时取证、复核,达到及时处理目的。 1)实现各种遥控信号 云台控制:上、下、左、右 镜头控制:变焦、聚集、光圈 录像控制:定点录像、时序录像 及触发录像。 2)对视频信号进行时序、定点切换、编程。 3)察看和记录图像,应有字符区分并作时间 (年、月、日 )的显示。 4)接收叠加信号。 5)实现同步切换:电源同步或外同步。 6)接收安全防范系统中各子系统信号
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依据,严格认真执行该标准,做好过程控制,采用评分、考核、奖罚等办法将安全文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更好促进安全文明管理活动规范管理,企业可根据国家颁布的安全标准结合现场实际,专门编写施工现场细化操作标准,该标准的制定使得安全文明的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参照性、方便性、具体性等优点。 1在工程开 工后 7 天内编制一份工程施工安全措施文件报送监理审批,其内容应包括安全机构的设置
导线与设备器具的连接按规范规定,截面为 10MM2 以下的单股铜芯线采用直接连接,其他规格采用压接端子连接; 配线工程施工后必须进行各回路绝缘测试,保护地线连接可靠。 扫管穿线时防止钢丝的弹力勾眼;俩人穿线要注意相互配合,一呼一应有节奏进行,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伤手。 ( 3)开关 、插座、配电箱安装: 灯具的平开关、吊扇的调速开关、风机盘管的控制器、门铃的按钮,安装高度为 ,边缘距门框 150~
2、为粮食作物中世界性难题。 稻瘟病的发生既有品种抗性问题,又有栽培技术问题,还有气候和稻瘟病病菌问题。 水稻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各个部位均可发病,其中,以叶瘟和穗颈瘟为害水稻最重。 为此防治上要抓住叶瘟和穗颈瘟两个病情发生的关键时段。 (1)叶瘟: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随后两端稍尖;一般有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出现时,特别是氮肥用量高,生长嫩绿繁茂的稻田,当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