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土木]框架五层办公楼计算书内容摘要:

AB跨、 CD跨墙:墙厚 240mm,计算长度 6500mm,计算高度 3600600=3000mm。 单跨体积: 3= 单跨重量: = 数量: 17 总重: 17= BC跨墙:墙厚 240mm,计算长度 1700mm,计算高度 3600600=3000mm。 单跨体积:( *) = 单跨重量: = 25 数量: 2 总重: 2= 厕所横墙:墙厚 240mm,计算长度 72002400=4800mm,计算高度 3600120=3480mm。 体积: = 重量: = 横墙总重: ++= 纵墙: ①②跨外墙:单个体积: [( ) ( 2) ] = m3 数量: 12 总重: 12 = 厕所外纵墙:体积: = m3 总重: = 楼梯间外纵墙:体积: = m3 总重: = 门卫外纵墙:体积: = 总重: = 内纵墙:单个体积: ( *2) = 单个重量: = 数量: 12 总重: 12= 厕所纵墙:单个体积: ( ) = 单个重量: = 数量: 2 26 总重: 2= 正门纵墙:总重:( ) = 纵墙总重: ++++++ = ( 3)、窗户计算(钢框玻璃 窗): 走廊窗户: 尺寸: 1800mm 2100mm 自重: 数量: 26 重量: 26= 办公室窗户: 尺寸: 1500mm 2100mm 自重: 数量: 2 重量: 2= 总重: += ( 4)、门重计算: 木门:尺 寸: 1200mm 2400mm 自重: 数量: 重量: = 铁门:尺寸: 6500mm 3000mm 自重: 数量: 27 重量: 3* = 总重: += ( 5)、楼板恒载、活载计算(楼梯间按楼板计算): 面积: 13++=( m2) 恒载: = 活载: = 由以上计算可知, 一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为 G1=G 恒 + G 活 =( +) +( 819+63) + +++ ++( +) = 注:梁柱剩上粉刷层重力荷载而对其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 第二层: ( 1)、梁、柱 横梁: AB跨: 300mm 600mm 18根 = BC跨: 250mm 400mm 9根 = 纵梁: 819+63=882KN 柱: 类别 计算高度( mm) 截 面 ( mm) 密 度( KN/m3) 体积 ( m3) 数 量 (根 ) 单 重 ( KN) 总 重 ( KN) 柱 3600 400 600 25 36 ( 2)、内外填充墙重的计算: 28 横墙总重: 纵墙: 比较第二层纵墙与第一层的区别有: 大厅:一层有铁门 二层 A④⑤、 B④⑤、 B⑤⑥跨有内墙。 比较异同后,可得第二层纵墙总重为: +( ) +( ) +( ) =+++ = ( 3)、窗户计算(钢框玻璃窗): 第一类: 尺寸: 1800mm 2100mm 自重: 数量: 29 重量: 29= 第二类: 尺寸: 1500mm 2100mm 自重: 数量: 2 重量: 2= 总重: += ( 4)、门重计算: 木门:尺寸: 1200mm 2400mm 29 自重: 数量: 重量: = ( 5)、楼板恒载、活载计算(楼梯间按楼板计算): 面积: + =( m2) 恒载: = 活载: = 由以上计算可知, 二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为 G2=G 恒 + G 活 =( +) +882 + +++ ++( +) = 注:梁柱剩上粉刷层重力荷载而对其 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 第三层至第五层: 比较其与第三层的异同,只有 B④⑤、 B⑤⑥不同,可得 三到五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G35=+( ) = 屋面恒载、活载计算: 恒载: = 活载: = 雪载: = 由以上计算可知, 五 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为 G6=G 恒 + G 活 =( +882+) +++++ 30 +( +) = 注:梁柱剩上粉刷层重力荷载而对其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 顶端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横梁: 2= 纵梁: 2= 柱: 4= 横墙: 2= 纵墙: ( ) +( ) = 木门: = 窗: = 楼板恒载、活载计算: 面积: = 恒载: = 活载: = 雪载: = 由以上计算可知, 顶端重力荷载代表值 为 G 顶 =G 恒 + G 活 =++++++++(+) = 集中于各楼层标高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 i的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31 32 第四部分: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 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一、横向 自振周期的计算: 横向自振周期的计算采用结构顶点的假想位移法。 按式 Ge=Gn+1( 1+3 h1/2/H)将突出房屋重力荷载代表值折算到主体结构的顶层,即: Ge= [1+3 ( 5+) ] =( KN) 基本自振周期 T1( s)可按下式计算: T1= T ( uT) 1/2 注: uT 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i 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得的结构顶点位移。 ψ T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取。 uT按以下公式计算: VGi=∑ Gk (△ u) i= VGi/∑ D ij uT=∑(△ u) k 注:∑ D ij 为第 i层的层间侧移刚度。 (△ u) i为第 i层的层间侧移。 (△ u) k为第 k层的层间侧移。 s为同层内框架柱的总数。 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过程见下表,其中第六层的 Gi为 G6和 Ge之和。 33 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 层次 Gi( KN) VGi( KN) ∑ D i( N/mm) △ ui( mm) ui( mm) 5 762600 4 762600 3 762600 2 729530 1 923810 T1= T ( uT) 1/2 = ()1/2 =(s) 二、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的计算: 本 结构高度不超过 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型为主,故可用 底部剪力法 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即: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eq Geq=∑ Gi =( ++ 3++) =( KN) 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а 1 查表得二类场地近震特征周期值 Tg=。 查表得设防烈度为 8度的а max= а 1=( Tg/T1) max 34 =( ) = 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 FEk=а 1Geq = =( KN) 因 = =T1=,所以应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δ n=+= += △ F6= =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 计算: Fi=GiHiFEk( 1δ n) /(∑ GkHk) =( KN) 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 Vi为 Vi=∑ Fk( i=1, 2, „ n) 计算过程如下表: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 层次 Hi( m) Gi( KN) GiHi( KNm ) GiHi/∑ GjHj Fi( KN) Vi( KN) 6 5 35 4 3 2 1 ∑ 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沿房屋高度的分布见下图: (具体数值见上表) 三、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 u) i和顶点位移 u i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 u) i = Vi/∑ D ij u i=∑(△ u) k 各层的层间弹性位移角θ e=(△ u) i/hi,根据《抗震规范》,考虑砖填充墙抗侧力作用的框架,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 [θ e]1/550。 计算过程如下表: 36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层次 Vi ( KN) ∑ D i( N/mm) (△ u) i ( mm) ui ( mm) hi ( mm) θ e=(△ u) i /hi 5 762600 3600 1/1225 4 762600 3600 1/899 3 762600 3600 1/747 2 729530 3600 1/639 1 923810 4700 1/999 由此可见,最大层间弹性位移角发生在第二层, 1/6391/550,满足规范要求。 四、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Vij=DijV i /∑ Dij M bij=Vij*yh M uij=Vij( 1y) h y=yn+y1+y2+y3 注: yn框架柱的标准反弯点高 度比。 y1为上下层梁线刚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 y3为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比。 底层柱需考虑修正值 y2,第二层柱需考虑修正值 y1和 y3,其它柱均无修正。 下面以②③⑦⑧轴线横向框架内力的计算为例: 37 各层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边柱) 层次 hi( m) Vi( KN) ∑ D ij( N/mm) 边 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