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审水稻新品种农丰1号(协优9019)及栽培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1、 号(协优 9019)及栽培技术要点 农丰一号(协优 901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集高产、优质、耐旱、耐高温于一身的杂交中籼新组合。 2003 年通过安徽省审定,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 农艺性状:该组合株高 115 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 全生育期较汕优 63 略短。 产量高:该组合 20012002 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汕优63)增产 连续三年居参试组合之首。 20032004 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迟熟高产组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其中在生产试验中日产量居参试组合第一位。 2002 年在安徽省肥东、芜湖两地大面积示范,经省发 2、展计划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田间测产,肥东点理论产量为 斤/亩,实产为 675 公斤/亩,较当地的汕优 63 增产 50 公斤/亩以上。 芜湖点实收 649 公斤/亩,较当地的汕优 63 2004 年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肥东县解集乡的 1120 亩示范片测产,理论产量为 斤/亩,较当地种植的汕优 63 增产 同年,安徽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高产、优质、耐旱、氮高效杂交中籼协优 9019(农丰一号)的中试与示范”项目中的“协优 9019(农丰一号)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进行验收,在滁州市南谯区黄泥岗镇的千亩示范片进行测产,理论产量为 斤/亩,较当地栽植的汕优 63 增产 抗逆性强:经安徽省农 3、科院植保所鉴定:中抗稻瘟病(3 级),中抗5 级)。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在 19992000 的水稻品种抗旱性比较试验中,农丰一号(协优 9019)以亩产 斤较汕优 63 增产 居参试品种的首位。 2003 年高温干旱的大灾年份,滁州市南谯区农技推广中心的120 亩农丰一号(协优 9019)示范田,产量仍在 500 公斤/亩以上,高产田块达到 618 公斤/亩,较其他品种增产 30%以上。 该品种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和较好的耐高温性。 该组合茎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 米质优:品质经农业部稻米检测试中心检测,12 项指标中有 11 项达到二级优质米标准。 米饭外观光泽油亮、口感好、食味佳。 2003 年度被安徽 4、省农业委员会和安徽省粮食局评为市场畅销的优质米组合。 适应性广,稳产性好:该组合在参加安徽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3 年 19 个点次的产量均比汕优 63 增产,没有一个试点减产。 在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2 年 37 个试点的产量有 29 个试点较对照增产。 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稳产性。 栽培技术要点一、适期播种、培育壮秧农丰一号属中熟中籼类型,全生育期 140 天左右,与汕优 63 相仿,在沿淮地区一般 5 月上中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 1克,秧龄 3035 天。 秧田亩播种量为 1015 千克。 播种前要做好晒种、选种、促齐苗、药剂浸种、保他苗等工作。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一叶一心每 5、亩秧田追施尿素 56 千克、钾肥34 千克。 移栽前 7 天亩施尿素 68 千克。 加强水浆管理,1 叶 1 心前保持畦面湿润,3 叶期后保持浅水层,促使秧苗早生快发,培育出适龄壮秧;并注意防治稻蓟马、稻象甲等病虫害及草害。 二、高栽插质量,一般大田栽插密度为 穴/亩左右,肥力较差田块要保证基本苗在 2 万穴/亩左右,株行距为 5 寸7 寸或 4 寸8 寸,每穴插12 粒种子苗。 三、肥水管理因种施肥,科学肥水调控,一般每亩施纯氦 1520 千克。 做到氮、磷、钾配合施肥。 (基肥、追肥和穗肥的比例为 721),掌握前促、中控、后稳的原则,要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浅水勤灌促早发,早够苗,适时适度烤田;中期在控的基础上施好穗肥,同时补施磷钾肥;后期保持稳健生长。 水浆管理采用浅水栽秧,寸水活棵,湿润分蘖,深水抽穗,后期采用湿润灌溉的方式,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养叶,以叶增重。 切忌断水过早。 四、注意防治病虫草害前期注意防治稻蓟马、稻象甲;中期注意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后期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草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