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晨检午检登记表健康教育学校幼儿园停课参考通风消毒制度传染病防控制度应急预案内容摘要:

检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如发现聚集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按照附件 附件 5的流程和标准,及时报告。 (四)校(园)发生疑似传染病、疑似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疫情时,班主任或园医(保健老师)应在每日下午第一节课前增加午检, 内容同晨检;寄宿制校(园),安排宿舍管理员进行晚检,内容同晨检。 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学生在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内,与其他班级学生在乘坐校车、用餐、游戏和体育等活动时要相对隔离。 (五) 在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季节,校(园)应尽量避免举行春游、秋游、运动会、晚会等集体活动。 如不可避免的,校(园)方在活动前应加强晨、午、晚检,充分隔离传染源,及时规范处理公共场所呕吐物,避免疾病传播流行。 (六)在晨检时间以外,师生、教职员工中发现有疑似传染病患者,均有责任及时向校(园)医(保健老师)报告。 (七)因晨检不落实责任制,或落 实不到位导致校(园)或班级出现传染病疫情,对事发校(园)进行倒查,对缓报、瞒报、漏报者追究法律责任。 — 24 — 附件 7 XX 学校(幼儿园)晨、午检记录表 (班主任用) 班别: 日期: 记录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家庭地址 出现的症状 (如发热(体温超过 ℃)、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眼结膜充血、腮腺肿大、咳嗽或身体异常等) 出现时间 处理情况 注:本表由班主任填好,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交到校(园) 卫生室;如无发现有异常症状的学生,班主任必须实行“零”报告。 — 25 — XX 学校(幼儿园)晨、午检记录汇总表 (校(园)医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班别 家庭地址 出现的症状 (如发热(体温超过 ℃)、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眼结膜充血、腮腺肿大、咳嗽或身体异常等) 出现时间 处理情况 记录人 记录时间 注:校(园)医每天及时汇总本表。 — 26 — 附件 8 呕吐物处置规范流程图 一、准备呕吐处置包,包内应有:一次性围裙、一 次性口罩、呕吐袋各 1个、一次性手套 1对、消毒粉 2包、一次性抹纸 2张。 二、处理呕吐物前,安排其他人员远离被污染的地方;清理后,尽量保持空气流通,分下面四种情形: (一)幼儿、学生恶心想吐时,尽快将处置包撕开,取出呕吐袋,让其吐在袋里,然后戴上一次性手套,倒一包消毒粉进去,再扎紧袋口扔进带盖的垃圾桶,之后彻底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二)如呕吐物不慎吐在了衣被,处理的方法是:依次穿上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围裙,戴上一次性手套,将污染的床单或衣服折叠好放 入呕吐袋密封,让家长带回家用消毒粉配水( 20 克:2升)处理,避免在校园内清洗。 最后,依次脱下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围裙、一次性口罩,并彻底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 27 — (三)如呕吐物不慎吐在了地上,处理的方法是:依次穿上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围裙,戴上一次性手套,将消毒粉均匀地撒在呕吐物上,再在上面覆盖一次性抹布,放置 30 分钟后。 之后清理呕吐物,即用一次性抹布从外到内将呕吐物包裹起来放入呕吐袋密封,全部扔进有盖的垃圾桶。 再后用拖把将呕吐物为中心2米范围内的 地面清洁、消毒,使用后的拖把再用消毒粉配水( 20克: 2升)浸泡 30 分钟。 处理完呕吐物后依次脱下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围裙、一次性口罩,最后彻底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四)如呕吐物不慎吐在了餐桌上,处理的方法是:停止所有人员用餐,并将所有被污染的食物应全部丢弃,再按(三 )方法处理桌面(可用抹布代替拖把)。 — 28 — 附件 9 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 一、学生因事、因病不能到校上课者,应由家长向班主任提出请假,因病请假要出具医院证明。 如因突然发病,无法由医院开具证明者,由家长及时向班主任口头请假,事后补交假条或医院证明。 二、各班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关注本班学生出勤情况。 对于因病缺课的同学,应问明病因,填写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表,及时交由校(园)医(保健老师)。 三、校(园)医(保健老师)对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表进行汇总、分析,若发现聚集性情况,应及时向疾控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四、校医(保健老师)要在 24 小时内将学生因病缺课的信息上报“ xxx 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托幼机构暂不需要)。 五、班主任要协助校(园)医(保健老师),对该班因病缺课的学生的病情和转归进行追踪。 — 29 — 附 件 10 XX 学校(幼儿园)因病缺课、追踪记录表 (班主任或园医用) 班别: ;应到: 人;实到: 人;缺课: 人,其中因病缺课 人 记录人: 日期: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家庭地址 家长电话 缺勤原因 (描述症状 、就诊记录) 发病时间 离校时间 跟踪情况 追踪人 注: ; ,班主任必须实行“零”报告,向校医室(保健室)报告。 — 30 — XX 学校(幼儿园)因病缺课、追踪记录汇总表 (校(园)医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班别 家庭地址 家长电话 缺勤原因 (描述症状、就诊记录) 发病时间 离校时间 跟踪情况 返校时间 追踪人 注 : 1. 校(园)医每天及时汇总本表; 2. 班主任协助因病缺课学生后续的追踪工作。 — 31 — 附件 11 校(园)聚集性疫情停课复课流程图 备注 : 1. 其他 是指媒体、家园、社会关注度及是否疫苗可预防疾病、应急接种启动情况。 2. 区疾控审核 是指街道防保所停课建议即时向区疾控中心主管部门 /人员汇报、沟通。 3. 停课、复课的判断依据是疾控机构的流行病学意见书: ( 1) 如校(园)遵照执行,则上报行政部门备案即可; ( 2) 如校(园)对停课、复课有争议,则可请示行政部门决定。 4. 复课标准为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所有病例已痊愈 /康复阶段,如个别病例未超隔离期,可继续休假;( 2)未续发新病例。 — 32 — 附件 12 校(园) 常见传染病休假及停课参考 疾病种类 病名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传染期 休假建议 停课标准 停课时间 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 发热(≥ 38℃)、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乏力 17天 ( 13天多见) 成人病后 35天,幼儿可达 7天 症状消失后 2天 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 30% 7天 麻疹 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 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 Koplik氏斑)、皮肤斑丘疹 621天,平均10天左右 出疹前后 4天 由出疹次日起计 4天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21天 水痘 头脸部、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发热、乏力 1221天 出疹前 5天(一般12天)至所有水疱结痂期间 至全部水疱干燥结痂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21天 流行性腮腺炎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1425天,平均18天 出现症状前 7天至发病后 9天 发病后 9天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25天 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 17天,一般23天 发病后 7天内 症状消失后 3天(一般不少于发病后 7天)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7天 风疹 发热 12天后,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 1421天,平均18天 出疹前 7天至后 4天 出疹次日起计 7天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21天 结核病 持续性发热、咳嗽、痰中带血、疲 倦、消瘦、盗汗 尚未明确,感染后,终身潜伏 痰中检测出结核杆菌阳性者 遵结核病收治医院的医嘱 —— —— 猩红热 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 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 17天,一般23天 发病前 1天至发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一般为 7天 自治疗之日起计不少于 7天 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 30% 7天 — 33 — 疾病种类 病名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传染期 休假建议 停课标准 停课时间 消化道 传染病 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发热、咳嗽、食欲不振等 210天,平均35天 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直至所有疱疹变干,一般需要 2周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 评估后判定 10天 诺如病毒 感染性腹泻 腹泻(次数≥ 3次 /天),伴性状改变(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1272小时,平均 2448小时 发病至无症状后 3天 症状消失后 3天 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 30% 3天 痢疾 (细菌性) 起病急,畏寒、寒战伴高热、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日排便 1020次,呈脓血便或黏液便 数小时 7天,一般 14天 发病期间传染性最强 至症状消失,至少粪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7天 伤寒 /副伤寒 持续 发热、明显头痛、不适、厌食、相对缓脉、脾肿大, 25%皮肤白色可见玫瑰疹 360天,一般为 714天 一般在病程 24周传染性最强 至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进行粪便检测,连续 2次阴性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14天 甲肝 起病急,约 80%患者发热伴畏寒,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厌油、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变黄 26周,平均 4周 发病前 2周至血清转氨酶高峰期后 1周 血清转氨酶高峰后 1周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6周 戊肝 同甲肝 29周,平均 6周 同甲肝 同甲肝 经卫计和教育部 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9周 蚊媒传播传染病 登革热 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 酸痛 315天 发病前 1天至发病后 5天 隔离至体温正常(一般 7天)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25天 流行性乙型脑炎 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 421天,多为1014天 发热期具传染性 隔离至体温正常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