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草畔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 发展要求以及提高景区 接待 服务能力 需要,需在 景区主入口服务区建设游客服务中心 1 座, 可为游客提供咨询、 讲解、医疗、休息 等服务。 项目 建设必要性分析 项目的建设是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 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产业部门。 旅游业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国民经济收入的来源,甚至成为一些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 然而,由于人们只考虑经济效益,缺乏战略规划,在很多情况下旅游业的开发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无论对动植物的栖息地还是对当地居民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近十年来,从众多由于旅游业失控发展而带来的令人震惊的事件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必须依照 “可持续发展 ”思想,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旅游业。 在 1996年编制出版的 “中国 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提出了旨在保护和可 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 这些项目建议拟在那些由于其自然特色而最为旅游者惠顾、而生态环境又极为敏感的地区,进行合理的和可持续的旅游开发,建立生态保护宣传基地以及补充自然生态保护区的维护经费。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xx 年本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均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 拟建项目应 12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在满足生态容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旅游项目。 协调好 环境 效益 、社 会 效益与 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以生态与社会效益为先导,经济效益为基石,力求达到三效益的和谐发展。 项目的建设是 涞水县 经济 、社会 发展 的要求 涞水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优美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久负盛名的特色物产。 XX 白草畔景 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山水环境,但限于地方经济、道路交通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其资源优势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高速公路网络化、市场消费多元化等条件的深化, XX 白草畔景区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项目期内积极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政 策,整体提升 XX 景区旅游产业格局,更好更快带动地方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贫困山区依托地方优势资源脱贫致富。 旅游业是以满足旅游者在吃、行、游、购、娱乐等多方面需求为最终目标的综合性行业,所以在带动当地社会就业、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脱贫治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辐射带动功能强的新兴产业,旅游业被选择成为涞水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必将成为第三产业建设发展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XX白草畔景区必将成为涞水县旅游经济发 展的新地标,甚至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动力。 启动 XX白草畔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地方社区的发展。 首先是直接的各项工程建设,必将直接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旅游区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将进一步促进项目区旅游经济的大力发展,带动经济人气大力提升,并推动生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能吸纳大批劳动力; 13 另外,项目区在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面临着大量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问题。 根据其它旅游区的经验,旅游开发建设不仅直接吸收一大批旅游从业人员,而且带动更多的间接 从业人员,如旅游交通运输人员、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人员、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人员等。 XX白草畔景区基础设施水平的全面提升必然引来大量的游客流,带来大规模的行、游、住、食、购、娱消费,必将带动项目区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商业、交通、电讯、文化等各方面发展。 通过 XX白草畔景区旅游门票收入、游客在旅游区游乐、食宿、购物、通讯花费和停车场收入,以及企业在旅游区做广告等收入来提高地方国民经济收入,从而有力保证实现项目区走上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 XX 深居太行山腹地,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拥有众多山水景观 及 人文遗迹,且毗邻佛教圣地五台山和革命圣地西柏坡,发展旅游产业,优势独具,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近年来, 涞水 县委、县政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充分规划整合的基础上,着手立体开发旅游产业,育精品、出特色、创品牌,把旅游业放在四大支柱产业之首的发展定位。 是景区交通组织及保证游客安全的要求 根据上述景区游览线路及接待现状分析情况来看,本项目所提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项目的实施可大大提高景区的接待服务能力,为游客游览增加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 XX 白草 畔景区基础设施 项目 的 建设十分必要。 14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项目 选址 本项目 景区公路起点为罗古台,终点为白草畔景区 1 号停车场,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地点均位于 XX 白草畔景区内 ,其中游览路起点为鸡鸣谷,终点为上站, 游客服务中心及生态停车场均位于景 区 入口 处 , 项目具体建设地点见附图 8 及附图 4。 项目所选地址 周围无 工业污染源, 阳光充足、 环境 状况 良好, 适 于 项目的建设。 场址建设条件 地理位置及面积 白草畔景区位于 XX 东北部,其东北、东、东南与北京市的门头沟区、房山 区相邻, 1997 年总体规划范围为:北纬 39176。 4739。 39176。 5139。 ,东经115176。 3039。 115176。 3439。 ,行政区划属涞水县九龙镇辖地,面积约 20 万亩。 自然环境条件 (1) 地质地貌 15 白草畔景区属百花山 —白草畔 —石城岭东北走向的向斜构造核部,山体由中上侏罗纪火山岩构成,只有东南坡和西北坡因有易侵蚀的砂、页岩,地形切割比较复杂,坡度陡,相对高差大,形成阶梯状的多层地貌,自上而下四个层面: ① 海拔 18001990m 的百花山、白草畔、石城岭顶部为最高一级夷平面,上面保留下晚更新世或全新世早期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古石海 ”、“冰缘城堡 ”和 “冰群岩柱 ”。 如石城岭上的 “石城顶 ”即一揽三山平台和 “刺天峰 ”等。 ② 白草畔 —石城岭的两侧,海拔 14001600m 存在明显的坡折平台,有的宽达数百米,如蚂蚁岭等。 ③ 再向下至海拔 1200m 左右又有一级平台,如现在的办公区所在位置。 ④ 沿河谷分布的宽谷面,海拔 10001100m,地势平坦,形态完整,上覆几十米厚的风成黄土,由于水流冲刷多发育成冲沟,如北边桥村坐落的平台等。 (2) 地表水 白草畔和石城岭均为弱透水性的火山岩,中下部由于坡积物较厚,在涵养水源林的作用下,地表水多被拦 蓄渗透于风化层中,后在沟谷处出露地表,形成具有丰富水量的泉溪,如万年泉,冰川源头等,在万年泉下的沟壑中,七月份还存在未消融冰体,它们也是泉水冻结后留下的残冰。 数量众多的裂隙水,沿沟谷径流,至北边桥村下,形成较大的河流,注入大泽水库。 (3) 山地气候 白草畔属于中纬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山地海拔高度差异大,呈现出山地独特的小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垂直变化大、阴阳坡对比强烈、 16 冬季寒冷期长、夏季多雨凉爽,春季多风干燥、秋季气候低而多雾、昼夜温差明显等方面。 年平均气温 67176。 C,一月平均温 18176。 C,绝对最低温 28176。 C,七月平均温 22176。 C,绝对最高温 33176。 C,年平均降水量在 720mm 以上,主要集中 78 月。 夏天日照强烈,全年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积温 2330176。 C,无霜期随海拔而异,海拔 1700m 处约 175d,主峰仅 90d,山顶和山麓相差达 2 个月。 每年 10 月中开始积雪,翌年 5 月中旬消雪。 主脊之南、东坡,夏季因气流随山地上升,多形成云雾和地形雨。 (4) 土壤和植物 白草畔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中生代中性喷发岩,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发育成山体褐土、森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三种土壤类型。 山地褐土多发育于海拔 1200m 以下的中山、 低山和山麓阶地上, Ph 值 ,是山碳酸钙的淋溶积累过程和土壤粘化过程形成,多生长山杏,核桃等果木;海拔12001800m 为森林棕壤,土壤富团粒结构,有机质含量高; 1800m 以上为高山地草甸土,腐殖质土层肥厚, Ph 值 ,呈酸性和微酸性反映,是植物生长的良土沃壤。 在上述水土环境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生态群落,包括大面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 次生林树种以白桦,辽东栎为主,人工林以落叶松、油松为主。 森林覆盖率达 90%。 尤其是阴坡、林相发育比较整齐、植被繁茂,种类甚多。 据调查,种子植物约有 92 科 700 余种;蕨类植物 15 科 60 余种。 其中有些属华北特有植物,如雾灵山乌头、独根草、北京锦鸡等;有些属北京地区特有植物,如槭叶铁线莲、北京蛇床、北京前胡等。 此外还有百花山花楸、东陵八仙花、金露梅等珍贵植物。 白草畔植被随海拔变化,还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植被类型有 4 个,即:① 落叶阔叶林群丛带,分布高度在阳坡为海拔 80001100m,阴坡可达1250m; ② 中山中部杨、桦、栎林带,主要乔木有山杨和桦树,多分布在 17 海拔 1100m1500m 的阴坡和海拔 12501800m 的阳坡; ③ 中山上部湿生桦林带,主要 乔木以阔叶红桦为主,一般分布于海拔 15001950m 的阴坡和海拔 16501800m 的半阴坡; ④ 亚高山灌丛带 —五花草甸带,以黄花柳和苔草为主,分布于 18001950m 的山顶部。 除上述 4 种植被类型外,白草畔还有 150 个植物群系,它们是:胡枝子群系、山杏群系、绣线菊群系、核桃楸群系、辽东栎群系、白桦群系、黑桦群系、硕桦群系、蒙古栎群系、山杨群系、草甸群系、天然华北落叶松群系、人工油松群系、人工落叶松群系及人工华山松群系。 此外在溪沟中还生长有多种藻类植物,在溪边、阴坡、潮湿地面有很多苔藓植物,特别是在岩石表 面及树皮上还有大量的地衣生长,说明这里的空气新鲜,没有受到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 9 三个月的雨季,在松林中有大量的野生食物菌,这些野生菌不仅形态各异,颜色和大小也各不相同,这给本区又增添了一种特别的植物景观。 (5) 野生动物 白草畔动物栖息环境得天独厚,经调查共有脊椎动物 184 种,其中鱼类 13 种、 栖息类 2 种 、 爬行类 15 种 、 鸟类 125 种 、 哺乳动物 29 种。 脊椎动物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 15 种,如金钱豹、褐马鸡、黑鹳、金雕、勺鸡、斑羚等;列为一般保护动物的有数十种,主要有袍子、青羊、狗獾、果子狸、黄鼬 、狼、蝮蛇、麻蜥、环颈雉、戴胜、伯劳、啄木鸟等。 此外还有很多无脊椎动物,如昆虫,土壤动物等,其中可造成 高蚁丘的蚂蚁到处可见。 人文环境 (1) 涞水智人 白草畔景区虽然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古人类文化活动很早就已存 18 在, 1983 年,北边桥村民在挖菜窖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骨骼化石,后经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NSF 加速器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实验室用加速质谱仪测定出这具骨骼化石生存年代为 28000 年前,考古学界将此定名为 “涞水智人 ”,经研究考证,涞水智人具有蒙古人种 (即黄种人 )的特征,化石的出土推翻了史学界 关于中国人是从非洲迁徙而来的说法,在史学界引起极大地震动。 这说明早在 28000 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栖居,对研究探索中国 人类祖先的进化提供了新的的依据,可以说这里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2) 老人官 据《涿州志》载, “明初燕王 (朱棣 )兴师扫北行至三坡境内 (奴才岭 ),见山中野兽 (松鼠 )捧食松果,王意以为拱手施礼,当谓左右曰: „兽且归顺,况人民乎 ‟。 遂颁恩诏免除丁粮。 ”至今还流传着 “这里是受过皇封的地方 ”时至清代,因三坡人民仍然怀念明清,清廷即对这里民众施加压力,勒令三坡人民不得介入科举之列,取消求取 “功名 ”权力。 这时有些境外匪盗勾结官府来三坡敲诈勒索。 人民生活不得安宁,遂推举 “家道殷实,素孚众望 ”的 “老人官 ”综理坡内的一切事务,并被迫组织护坡武装,保卫乡里。 志载 “一旦闻警,不分村界,每家一人持土枪木棒,群集前往,奋勇当先。 ”所以 “初涿县政令不行于三坡 ”, “三坡人民除纳粮外亦无所尽之义务 ”。 从此,涿州代管三坡,坡内实行 “老人制 ”也就传下来。 《涿州志》称老人制谓 “实开民选之先列,独树自制之先声 ”。 延续到民国十八年,涿州始在这里设区管辖,自此废除 “老人制 ”。 至今,区内大泽村仍有保存完好的 “老人官 ”故居,其形态与一般民居差 异很大。 外部协作条件 交通 : 涞水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京原铁路穿越山区,高易铁路穿越平原,通过京广西线公路,津同公路、涞张公路、涞涿公路、涞定公路五条干线辐射县外,乡际公路四通八达,纵横成网, 19 公路总通车里程 860km, 铁路货物年吞吐量 1000 万 t 以上。 邮电通讯 : 涞水 县目前拥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可为用户提供电话、电传、宽带、国际特快专递等服务项目。 供电 : 项目所需用电由 距项目区西侧 15km 处的镇厂 10kV 变电站供应 ,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可满足项目所需。 施工 本项目。白草畔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