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知识手册内容摘要:
研究发现 , 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 ,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 ,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 ,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 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 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 ,具有稳定倾向的人 ,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的 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二)启示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 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 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 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 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 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 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例子有很多,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说不上几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近因效应的功能告诉我们:怒斥之后莫忘安慰。 这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贴,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 例如: ‚…… 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 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 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 如果一时实在想不出安慰的话,也应该对挨批评的学生笑一笑,或摸摸他的肩膀。 相反,如果用 ‚ 懂了没有。 ‛‚ 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一笔计算。 ‛‚ 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 ‛ 等穷凶极恶、命令式 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 这种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的做法,能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 这就是 ‚ 近因效应 ‛ 给我们的启示。 十一、第一印象: (一)定义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 30 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 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 15题,而让学生 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 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 聪明一些。 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二)第一印象效应的影响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 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 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众所 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那究竟如何形成真实的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首先,要抓住人间交往中的主要因素,个人的内在魅力。 一个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涵养,良好的品 德,不断提高自身内在素质,使自己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去吸引别人,而不是一个空谈外表而没内涵的人。 因为一个没有内在魅力的人,即使外表包装精美,求得所谓‚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不可能长久,就如狐狸总会露出尾巴一样,所以,我们 重要的是提升自身内在的魅力。 其次,当一个具有内在魅力的人要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就需要准确利用第一印象,要注重自己的外在特征的修饰,谈吐举止得当,穿着打扮富有品位。 与人初次见面时,着装要整洁,讲话大方 得体,要微笑对人,主动问候他人,这样能使对方留下好印象,从而为对方进一步了解你打下基础,而当对方深入了解你的内在魅力与第一印象相符合是,那么在交往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硕果。 综上所述,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积极推动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但是,只要个体能培养自己的内在魅力、素养,用自己的才能、品德、个性,再加上运用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技巧,树立正确的焦急观,会在交际中获得成功,收获意想不到的硕果。 十二、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一)定义 所 谓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 它是一种集体效应。 但是人们在研究中也注意到,在某种情况下社会促进现象并未发生,而且相反,当他人在场时反而会抑制个体的表现,使个体的作业水平下降,即产生社会抑制现象。 对于何时产生社会促进,何时有产生社会抑制,心理学家们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1965年 ,认为他人的存在可增强个体的驱力或动机,而这种驱力的增强会产生助长或抑制行为表现的效果;至于出现哪种效果则完全视作业的性质而定。 如果作业 所需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娴熟的则称为 强势反应 ,此时动机的增强将是有益的。 就简单的工作而言,他人的存在将有助于个体表现。 例如,对接受过严格训练、技术娴熟的运动员来说,有观众在场的比赛常可促进他的表现,创造出比平时训练更好的成绩。 但如果作业所需的反应是还未学习完全的行为时,此时优势反应可能是错误的,动机的增强将加强错误反应,从而破坏其表现。 例如,解困难的数学题,记忆新的语文材料,撰写复杂的逻辑演绎文章,等等。 新演员初次登台时需尽力记忆自己的角色,这时观众可能会增加其舞台恐惧心理而破坏他的表演。 但他如果能积累 丰富的经验并坚持不懈地练习,观众在场则可能帮助他克服无聊感,促进他的表演。 扎永茨认为,他人在场时所唤起的驱力有两种:①与人竞赛的动机。 人们往往在本质上把每一种社会情境解释成竞争性的。 尽管人们知道彼此合作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但仍然彼此竞争。 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甚至就在无意中产生别人在与他竞争的感觉 ,因此 ,他也会希望做得比较好些。 这就提供了某种内在的动力,这一点与别人在做些什么是毫无关系的。 ②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一种希望得到良好评价的动机。 当别人在场时,个体总认为别人在审查自己,在注意着自己的表情、行为 和作业。 别人可能与你毫无关系,然而你却可能会料想他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评价。 而关心评价会唤起个体的内驱力,从而影响个体的作业水平。 (二)启示 面对竞争,我们应该要努力增强去我们自身的实力,这样我们的对手就会让我们发挥出更好的成绩,产生社会促进效应;反之,你只会产生无限的焦虑,因而一败涂地,社会抑制效应会让你因对手的光彩而褪色。 十三、人际吸引 (一)定义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持喜欢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 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 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 (见合群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 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 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二)启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际吸引往往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这些原则调节自己的行为: 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 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 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 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朋友往往是和我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的人。 互补性原则 : 互补性原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著重要作 用。 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 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 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 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 互补性原则看来似乎与相似性原则是矛盾的﹐但从角色作用的观点看却是一致的。 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男女关系中男女角色的看法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当顺从。 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男女关系中男女角色的看法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当顺从。 审美观原则: 外貌吸引力人们一般喜欢外貌美的人。 外貌美对于第一印象的形成尤其重要。 喜欢美的东西是一种自然倾向﹐尽管不同文化的人对美的标准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外貌美还可以产生一种光环效应 (见人际知觉 )﹐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良品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具有。 美的东西是好的﹐好的东西也被认为是美的。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才智的人﹐往往被认为外貌也是有吸引力的。 另外﹐看照片或影像﹐抽象地评价人﹐与同该人实际接触相比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 相互性原则 : 相互性原则指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 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 一种满意的关系是双方的自我都受到支持的关系。 所以如果你想让别人喜欢你,你必须也得表现出你对别人的喜欢。 交往频率原则。 交往频率高能增加喜欢的程度。 友情或者是爱情都是需要好好经营的。 邻近性原则 : 邻近性原则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邻近的人。 研究表明﹐随机被安排在同一宿舍或邻近坐位上的人容易成为朋友。 同一楼内住得最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谊。 邻近性与交往频率有关。 邻近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 第二篇 教育心理规律 /效应与学习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怎样使用记忆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等。 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碰到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 在本章中我们将给大家介绍十大关键词,包括了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些心理效应和学习规律。 一、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的由来 马太效 应的名字来自于圣经《 新约 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1973 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 新约全书 》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 天国 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 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168。 好,你这。大学生心理知识手册
相关推荐
的收益率计算 提供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 式, 并 以醒目文字提醒 消费者 , 理财产品销售文本载明收取销售费、托管费、投资管理费等相关收费项目、收费条件、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 以上重点条款理财经理均会重点提示消费者。 ( 2)办理信用卡的金融消费者 在为消费者办理信用卡时, 要求 客户经理必须 尽量 亲核亲访消费者单位,并对其本人的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确保消费者资料的真实性,在源头上杜绝
九、审计报告。 十、成本控制分析报告。 十一 、财务分析。 十二、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六章 工资薪酬管理 第一条 工资审批 一、工资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月度工资的发放由公司总经理审批。 二、年终奖金的发放报集团公司审批。 未经审批的工资、奖金财务部门不得发放。 第二条 工资复核 工资奖金发放前,财务管理中心应对行政管理中心编制的工资、奖金发放表进行复核。 第三条 所得税扣 除 一
13 十、工程实施计划 13 十一、客户需求方案 14 十二、 46 寸超窄边 DID22 液晶拼接墙技术方案 14 系统原理说明 14 46 寸 DID超窄边液晶拼接显示系统 16 系统设备清单 16 第 2 页 共 21 页 DID 大屏幕液晶拼接墙 系统 技术 方 案 一、 前言: DID简介 DID是 Digital Information Display的简称。 是三星电子于
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调整或修改,使之不断完善。 大学班级成长手册第三次修改目 录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1 《班级成长手册》前言 2 《班级成长手册》的模版欲昂宋蔬瘟拐腊片妹膊屏雷源恭嗓娥赦隔量实默欠空慌江轧但庞攀就贺卞杜凿诌吮恬适伟妨燥绦窗逃哆 健殖主绸病芍拎伶换俩夏耿粕矣取拭萍监感 2.班委干部:全面把握、积极引导、规范操作 大学班级成长手册第三次修改目 录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1
行动时,要对学院有意义,学会奉献。 二、对外工作(社会商家) 外联部的工作应是长期性、持续性的。 在平时就要密切注意一些与同学相关的厂商,发掘潜在的赞助商的合作意向,及时收集信息,在同学中开展调查,了解同学与商家共同需要和利益所在,以 两者的结合点为出发点,做到市场调查的深入化,外联市场发展战略的科学化。 外联部工作是步骤化、层次化的,要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联系商家、与商家商讨、认真落实为步骤
第二步:草拟调查方案初稿、设计调查问卷初稿。 第三步:在小范围内进行试调查,在此基础上讨论修改调查方案初稿和调查问卷。 第四步:制定调查组织计划中各项细则。 八,经费预算(略) 九,小组成员确定及工作安排 小组人数: 5 人 分工合作:制定总体方案 2 人(吕施颖,吴薇薇) 调查项目,调查问卷的设计,修改和制作 3 人(傅国琴,孟娟娟,张兴萍) 全组成员全部参与 发放试卷 1 人(吕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