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各地农村涌现出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形式,逐步以 “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 ”的原则迅速发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开发潜力 ,农业循环经济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 已 制定《循环经济法》,该法的草案包括总则、基本管理制度、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激励措施、法律责任、附则几个部分,可以说是对与循环经济的一个全面概括,尤为珍贵的是,该法草案还特别关注了循环农 业,草案第三十四条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先进或者适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废农用薄膜、林业剩余物等进行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推广秸秆气化、液化等技术。 ” 这也是首次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贯彻在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实施中, 农业循环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 好的产品。 我国各类地区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不同地区在农业 循环经济 发展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模式。 当前 , 农业循环经济大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 : 一是农业产业内部循环系统 ; 二是农业 — 工业循环系统 ; 三是种植 — 养殖 — 工业 — 营销系统 ; 四是农业 — 工业 — 旅游 业系统。 当然 ,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 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循环系统 ,诸如 “ 生态家园 ” 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模式、 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 等,这些模式是前面四种模式的补充和细化。 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为 ∶ 1。 因此,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赋予农民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会及权利。 未来现代农业发展就是以工业化来改造传统农业,以高科技来发展农业,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种养效率,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生态循环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业循 环经济产业潜力巨大。 本项目走 “ 猪一沼一 菜( 果 ) ” 生态 循环 发展道路,建立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圈,探索我省发展生态农业, 为农村环境整治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有效途径。 生猪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加速粮食转化、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猪肉是养猪生产的终端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当前人们食物构成中蛋白不足,尤其是动物蛋白质短缺,使食物中的营养比例失衡,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 影响。 为促进我国人民食物结构由温饱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转化,积极推动养猪生产的持续发展,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农业部《关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个问题》中提到:生猪生产的发展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 要加快生猪的品种改良,优化品种结构,增加“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生产比重。 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肉食和主要肉食来源,全国猪肉消费占肉类总消费量的 65%以上,牛羊肉和禽肉、尽管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鱼肉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人们这种传统的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有太大改变, 养猪在我国畜牧业中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养猪生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汉滨区有悠久的种菜历史和传统种菜习惯,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综合技术水平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全区蔬菜种植面积 22 万亩,蔬菜总产量达 万吨。 近年来,设施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 20xx 年全区新增设施蔬菜 5000 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 2万亩,辣椒、黄瓜、洋芋等十个蔬菜产品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在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了包括:电热线营养钵育苗技术、多层覆盖栽培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节水灌溉和 CO2施肥技术及遮阳网生产 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等先进技术。 设施综合配套管理技术使用率达到 60%以上,常规技术普及率达 80%以上。 为了扶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汉滨区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责任组长,区委农工部、区发改、农业、财政、农发、水利、国土、电力、信用联社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设施蔬菜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设施蔬菜发展的各项工作,组织协调和研究解决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相关乡镇办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配备相应的行政、技术人员,明确职责和包抓地块,负责抓好本辖区内的设施蔬菜建设和技术指导工作。 在资金方面,汉滨区财政每年安排 1000万元设施蔬菜发展扶持资金,专项用于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明确投资重点、支持环节和扶持标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第四章 项目建设地址和有利条件 本项目建设地位于安康市 汉滨区 吉河镇、 建民 镇 和五里工业园区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良好 ,交通便利 ,无工业污染。 地理条件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介于北纬 31176。 42′ 27″ 33176。 50′26″,东经 108176。 01′ 13″ 110176。 12′ 02″之间, 北与本省的西安市、商洛市分界;南与四川省的达县市、重庆市的万 县市相通;东与湖北省的石堰市接壤;西与本省的汉中市毗邻。 南北长约240 公里,东西宽约 200 公里,辖区内土地总面积 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 汉滨区属陕南秦巴山地丘陵沟壑区,汉江、月河穿过区境中部,以月河为界,北属秦岭山地,南沿巴山余脉。 汉滨 区地处东经 108176。 30′ — 109176。 23′,北纬 32176。 22′─33176。 17′。 位于 陕西 省东 南部,居汉江上游安康市腹地,东接旬阳县 ,西连 紫阳县 、 汉阴县 ,北靠商洛市 镇安县 、安康市 宁陕县 ,南与 平利县 、 岚皋县 接壤。 汉滨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 ℃,年均降水量 , 60%集中在 9 月,最低值 (1966 年 ),最大值为 (1983 年 ) 相差 ;无霜期 263天,年日照时数 小时,年≥ 10℃积温为 4000℃ 4400℃,历时220天;年太阳总辐射量 千卡/ cm2, 全区过境河容水总量为 亿 m3,自产水 亿 m3。 良好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为发展畜牧产、蔬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外部条件 交通条件 安康 市 是川陕鄂渝区域交通中心,公路、铁路、航空等均十分发达。 外部交通航空:安康飞机场位于城西的五里镇,距市中心约 17公里,每周有从安康直达西安、武汉等地的航班。 铁路:安康火车站位于城区江北。 市内有阳安、襄渝二条电气化铁路,阳安线:阳平关至安康;襄渝线:襄樊至重庆;西康线:西安至安康。 这三条铁路是我国中南、华北、西南、西北铁路 交通之间重要的联络线路,安康市正居其枢纽地位,每天有列车分别可达北京、上海、郑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福州、青岛等大城市。 公路:安康市内有国道 31 210 穿境而过。 全市现有公路 112条,通车里程 1253 公里 , 十 天 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在建),包茂调整西安至安康段已全线通车。 安康市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 三种主要交通运输形式,构成了比较合理的交通运输格局。 供电条件 安康市是国家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现已建成的安康水电站、石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 104KW,西北电网通过安康,电力资源丰富。 可满足项 目用电需求。 通讯条件 安康市邮电通信伴随全国电信事业的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移动、联通、电信等网络俱全。 本项目可根据生产需要,配置不同类型的电讯设施。 根据需要由市电信引入电话线,保证公司内外通讯联络。 第五 章 指导思想与 发展 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方针政策; 以科技为支撑, 以科教培训为手段,以高端化、品牌化、现代化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家、陕西省及安康市、汉滨区的政策环境, 以 循环型 “ 猪 沼 菜(果) ” 的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线,结合 陕南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 实施项目、龙头、示范“三大”带动战略;坚持以土地流转为依托,以发展优质生猪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品牌化进程,走“强龙头、建基地、带大户”的发展路子;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项目扶持为支撑,建立完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强化政策、技术、信息、市场、配套服务,努力实现产业的突破发展。 为 陕西省 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形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农民增收 提供一个示范的样本 ,强 示范、带动、辐射功能。 打造陕南特色生态品牌、“富硒”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农户技术培训力度,带动发展标准化种养植大户,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总体设计原则 区域特色原则 , 创新引领 原则, 科技支撑 原则, 产业带动原则, 综合效益 原则 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 产业布局原则 以发展绿色无公害富硒农产品产业为主 ,通过沼气项目建设,使畜禽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通过开展沼肥综合利用,有效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促进无公害 设施蔬菜 生产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 项目选择原则 市场导向, 低碳 循环 , 利用新能源, 体现特色,扩大就业。 第六章 产品技术方案 方案 项目以 规模 化万头猪场 为主 ;以 养殖粪便 沼气利用的生物质能 源和有机肥为纽带 ; 发展循环型 “ 猪 沼 菜(果) ” 的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建设沼液池 1426m3沼气工程 , 年生产固体有机肥 10000 吨,液体有机肥 5000 吨。 扩建大棚 蔬菜 基地 500亩 , 在现代 科学 的基础上,控制环境条件,采用科学的 温室 栽培技术生产 无公害有机蔬菜, 努力提高设施栽培的科技含量,体现设施栽培的经济 和生态 效益。 建年产 10000 吨净菜加工生产线和配套的冷藏保鲜、配送设施。 丰富都市居民的 “ 菜篮 子” ,形成生态农业循环链,如下图: 图:项目生态农业循环链图 粪便综合处理沼气工程技术方案 养猪场粪便 沼气发电 有机 肥 果蔬 基地 净 蔬 加工配送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处理存栏 原种基础母猪 1000 头,育肥猪 10000 头的 粪 污 18000 吨 、日产沼气 778m3, 年产沼气 万方,日发电 400 度,年发电 万度,年产沼液 14918 方,沼渣 11120 吨。 沼液沼渣作为 优质有机肥 施用于项目所在园区蔬菜基地, 达到养 殖 场粪污 “ 零排放 ” ,实现能源生产、肥料生产、环境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 水果、蔬菜等农产品 的多重目标。 工艺技术方案 根据 该 猪 场清粪工艺和 园区拟建设种植基地 的状况, 本工程工艺设计采用完全混合式厌氧消化工 艺 (CSTR),该工艺具有适应性广,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不易堵塞、不结壳、处理效果稳定等优 点。 其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沼液 沼渣 养殖场自用 40KW 发电机组 阻火器 缓冲罐 锅炉房 双层膜气囊 脱水罐 脱硫罐 粪污及冲洗水 集液 池 CSTR罐体 沼液贮池 沼液 农肥 升温调节 池 格栅井 沼渣 有机肥 脱水罐 增 压 贮压 前处理工艺 养殖场的粪污首先一起进入格栅井,经过格栅井去除大体积杂物后溢流进集液池,池内设搅拌设备,物料均匀搅拌后进入调节池内,调节池内设有搅拌系统,同时还设有加热装置,使粪污保持在一定的温度,热能由沼气站的锅炉提供,粪污进一步调匀后经提升泵提升至 CSTR 反应器进行厌氧发酵,反应器内设搅拌机,使物料处于全混状态,在适宜的碱度、温度条件下确保厌氧反应充分进行。 发酵产生的沼气经脱水罐、脱硫罐处理用沼气流量计计量。 沼气利用时,用增压装置加压,送至沼气发电室发电或锅炉利用,同时供应周边农户生活使用。 厌 氧发酵罐产生的沼液、沼渣排入沼渣沼液储存池。 沼渣沼液储存池内的沼液用于农田灌溉。 底部排出的沼渣外运,用于农田肥料。 场区的冲洗水和生活污水经地下管网进入到集水池,供稀释粪污使用。 厌氧消化工艺 本设计厌氧消化采用完全混合式反应消化反应器( CSTR),消化器内浓度控制在 610%左右,消化器内有 1 台机械搅伴装置、1 套循环装置,原料在消化器的流动呈全混合状态,原料与底物的接触充分,发酵速率高。 运行平稳,滞留期长,确保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产气率高、运行管理方便。 厌氧消化器产生的沼气经过除尘、脱硫等设施净化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