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蔬菜绿豆虫害 豆野螟内容摘要:

野螟(1)危害状况又名豇豆荚螟、豆荚野螟、豇豆螟。 在我国分布比较普遍,长江以南发生严重。 以幼虫蛀食寄主花器,造成落花;蛀食豆荚,早期造成落荚,后期造成豆荚和种子腐烂。 此外,还能吐丝把几个叶片缀卷在一起,幼虫在其中蚕食叶肉;或蛀食嫩茎,造成枯梢,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2)形态特征成虫长 13 毫米,翅展 2426 毫米,暗黄褐色,前翅中央有 2 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纹。 卵扁平椭圆形,淡绿色,有六角形网纹。 老熟幼虫长 18 毫米,头和胸背褐色,体黄绿色。 蛹长 13 毫米,黄褐色。 (3)生活习性一年发生代数各地不同。 昼伏夜出,21 时至午夜 1 时是成虫活动的盛期,成虫有趋光性。 豆野螟是喜温暖的害虫,在我国南方发生尤多。 如在华北地区 1 年可发生 34 代,以蛹入土越冬;华南地区 67 代,以幼虫越冬或无明显越冬现象。 一般每年 67 月至 910 月是此虫的危害盛期。 (4)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间落花及落荚,并摘除受害的卷叶和豆荚,以减少虫源。 在田间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喷洒杀虫剂,如 50%敌敌畏乳油 800 倍液,或 25%菊乐合剂 3000 倍液,或 10%除虫精、氰菊酯、10%氯氰菊酯等的各30004000 倍液。 从现蕾开始,每隔 10 天喷蕾、花各 1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