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玉米栽培内容摘要:
1、蔬玉米栽培的突出特点是“早”,即早种、早管、早收。 苗期、拔节期处于低温、少雨阶段,所以采用增温、保墒、助长的技术措施是果蔬玉米栽培成败的关键。 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应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1、冬前深耕施肥、灌水蓄墒各地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可以伏耕、秋耕,也可于冬前深耕,并根据本区土壤缺磷少氮的特点和土壤普查结果。 实行配方施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还应结合冬前深耕进行灌水蓄墒。 根据近几年来的冬暖春旱现象,保墒措施以冬前铺膜效果更好。 2、途用早熟品种旱育苗、育壮苗在没有理想果蔬玉米品种的条件下,宜选用当地的早熟杂交种或地方品种。 应在春玉米或地膜春玉米宜提前 3035 天或日平均气温 7以上,510 厘 2、米表土层地温 9以上时进行大棚或拱棚育苗,也可于 2 月 15 日前后在小拱棚内铺膜直播。 大棚育苗的成败与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关系极大,前期应防低温冷害,中后期防止高温烧苗和徒长;营养钵育苗时,钵体水分应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0%,棚内湿度保持在 75%80%,增强恒温防冻作用。 当出现冬暖现象或晴天日数增多时,棚温容易增高,3 月 10 日左右棚内温度就有可能达到 30,此时应注意揭棚调温,以防高温危害。 3、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当气温稳定回升到 10以上、玉米苗长到 47 片叶时即可进行移栽。 若定植地冬前未铺膜,则必须在移栽前 5 天铺好地膜,按照套种作物的种类及对采光条件的要求,可选用膜侧定植 3、或垄背定植。 由于膜侧定植时地膜无戳损,因而对土壤的增温性能好,而且在玉米生长后期漏光反射作用强,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作用,因此以膜侧定植较好。 移栽时要注意将大小苗分类,采取定向移植和埋没钵体等措施,密度应比常规玉米高 20%30%,或根据品种株高而定,一般以 株/公顷为宜。 4、抓好田间管理玉米移栽后,45 月份气温多变,平均气温为 且时有低温冷害发生。 因此,需在提高移栽质量、缩短缓苗时间的基础上,始终以增温保墒为中心,肥水齐攻。 并采用行间多次中耕、及时修补破膜处、及早拔除分蘖等措施促进生长发育。 5、及时采收上市果蔬玉米在 7 月 20 日前早熟上市,每提前 10 天,玉米单棒增值 ;7 月20 日后,当地市场青玉米单棒仅 左右。 因此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时早收上市,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又可以早腾地,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 促进早熟的主要措施是隔行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后期适时控制肥水。 专利查询。果蔬玉米栽培
相关推荐
2、快、菌丝生活力强、耐水、耐肥、抗病、适应性广和耐高温的优点。 浙农 1 号菌株在试管培养基上发菌较慢,菌丝呈绒毛带细线状。 原种、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快。 播种在菇床培养料上吃料发菌均快,土层中贴土穿土菌丝和竖直菌丝多,菇型中等偏大,色洁白,在气候干燥,缺水肥的情况下,菌盖易出现扁平和鳞片。 3株以 176 和 8211 菌株,通过配对杂交获得的子一代杂种后,再经单孢分离筛选而获得的子二代杂种
按名次公布学生学习成绩,学校不得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严格教辅资料征订工作的管理。 一、二年级严禁使用教辅材料,三至六年级提倡不使用教辅材料,禁止教师私自给学生征订教辅材料。 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规范收费行为,杜绝搭车收费,适当减免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部分学习费用。 (三)强化要求,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爱护每一个学生,禁止歧视、讽刺
针对目前的形势,当前,我们要着力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 继续抓好 各项规章制度 的落实 ,建立健全督查评估机制。 目前,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缺乏系统性、有效性。 各部门、各年级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出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是要强化过程考核,坚定不移地推进考核过程、先进个人评选工作。 先进个人评选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是有效的。 但由于少数部门同志重视不够,过程性考核工作缺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草的快速方法在果树辩证管果法中,全园生草是一项重要的配套技术措施。 是利用自然、保持自然、依靠果树自身成形动力,通过人为少量干预,既能达到地上与地下的平衡稳定,又能不断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果实品质。 经过十多年的实际推广和应用,效果非常好。 原山西平陆东坡村刘生亮的果园,在海拔 300 米的滩地栽种元帅系红苹果,连续生草 9 年时间,氨基酸涂干补充营养
的士兵是表现良好的,并可以预期他心肺功能( CR)健康水平的改善。 ` 强度与一次锻炼的辛苦程度有关。 它代表了一次锻炼中的努力程度,并且也许对于提高锻炼效果来说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不幸的是,这个因素被许多部队所忽视了。 心肺功能( CR)改善变化与有氧运动的辛苦程度直接相关。 每单位时间消耗的能量更多,意味运动的强度更大。 在运动中保持训练心率 (THR)范围为 60%- 90%储备心率
1、稻高山一号是由生长在湘桂边界都庞岭地区的一种野生旱稻培育而成。 该野生旱稻由于长期生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对病虫害、杂草等具有很强的抗性,同时也耐瘠薄、耐干旱,根系特别发达。 高山一号品种可适合水、旱栽培。 2000 年在山东省郯城县和浙江省文城县试种,最高产量达 9750顷,平均产量 顷,比当地杂交稻增产 750顷;由于该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抗逆性及适应性,2001 年湖南、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