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制度汇编内容摘要:

责检查班内学生身体状况及教室环境卫生、学生个人卫生。 校医负责全校的异常情况的排查。 班主任发现各类传染病疑似病人,不得让其与其他人接触。 向卫生室老师汇报,卫生室老师诊断为疑似病人后及时向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通知学生家长,送疑似病人到指定医院就诊。 同时电话追 踪医院诊断结果。 传染病患者超过 3 人要上报区卫生防疫站、教委。 对疑似症状者去过的地方进行消毒。 加强宣传教育,安定人心,稳定学校秩序。 7 、如发生传染病除隔离病人外,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病人到过的地方进行消毒。 坚持开窗通风制度,每天派专人负责教室的开窗。 坚持定期消毒制度。 是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 学生因传染病休学者痊愈后要出示医院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 习。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坚持每学年一次健康体检,做到就检率 95%以上。 校医室配合区中小学卫生保健站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做好学生体检的组织工作。 体检后,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建卡率 100%。 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生、家长、班主任。 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去医院诊治。 同时做好统计分析,汇总。 积极做好近视眼、弱视,龋齿(牙周疾病)、寄生虫、营养不良(肥胖)、贫血、脊柱弯曲、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针对学校学生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的宣传教育。 并根据季节情况定期开展卫生知识小讲座,从而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能做到自我保健,促进身心健康。 健全学校卫生保健档案,积累卫生资料,按时完成学校各项卫生数据的结报工作。 作好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和预防接种、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制度,新学生凭接种证入学。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做好学生个人卫生、教室卫生、环境卫生、食堂卫生、饮水卫生等工作,防止事物 中毒及传染病的发生。 重视做好教学卫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对体育场地和器材进行卫生监督,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做好一般治疗、急救及转诊工作,搞好疾病咨询。 苏州市学生、入托入园儿童晨检结果(缺课)日登记表 年级 班级: 班级学生总数 人 年 月 日 学号 姓名 性别 缺课学时 缺课原因(家长电话核实) 目前 状况 注: 1. 缺课原因填写以下代码: 症状 : 101 发热, 102 咳嗽, 103 头痛、 104 咽痛, 105 呕吐, 106 腹痛, 107腹泻, 108 皮疹, 109红眼, 110 受伤, 111 其它症状 疾病 : 201 感冒, 202 气管炎肺炎 203胃肠道疾病, 204心血管病, 205 眼病,206 牙病 207 耳鼻喉疾病, 208 泌尿系疾病, 209 神经衰弱, 210结核, 211 肝炎,212 其他传染病, 213不明原因, 214 其他疾病 伤害 : 301 交通事故, 302 溺水, 303中毒, 304 损伤, 305 自杀 /自伤 /自残 ,306 暴力 , 307 他杀 , 308 虐待或忽视, 309其他伤害 行为 : 401 酒、毒品、药物, 402 滥用游戏机、网络, 403 事假和其它原因 2. 目前状况填写以下代码: 1 在家, 2 门诊, 3住院, 4不详 3. 此表由班主任或考勤人员填写核实后于下午 3: 00 前交医务室。 附件二: 学生、入托入园儿童缺课情况日报表 填报学校 : 学生应出勤数: 人 年 月 日 原因 人次数 天数 男 女 合计 男 女 合计 症状 发热 (1) 咳嗽、咽痛、头痛 (2) 呕吐、腹痛、腹泻 (3) 皮疹 (4) 受伤 (5) 其它症状 (6) 合计 (7) 疾病 精神疾病 (8) 传染疾病 (9) 心血管病 (10) 其他疾病 (11) 合计 (12) 伤害 交通事故 (13) 溺水 (14) 中毒 (15) 损伤 (16) 自杀 /自伤 /自残 (17) 暴力 (18) 他杀 (19) 虐待和忽视 (20) 其他伤害 (21) 合计 (22) 行为 酒、毒品、药物滥用 (23) 游戏机 ,网络 (24) 合 计 (25) 总 计 (26) 注: :每人 6课时为一天,缺课者不足一天时,以“ 1— 3学时“计为半天,“ 4 学时及以上”计为一天。 2. (26)= (12)+ (22)+ (25) 3. 本表于每天下午 4: 30前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制表人(签章): 制表日期: 年 月 日 校学生常见病防治计划及自我评价 为了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国务院于 1990 年 6 月颁布 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当做好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肠道寄生虫、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疾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正工作。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条件的变化。 近 20 多年来,成年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成年时才会出现明显症状的疾病,应在少年时期及早防治。 我校至二○○四年三月启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 ,为认真做好学生常见病积极开展防治工作,控制和降低患病率。 为此,制定了针对以上常见病防治计划。 一、学生营养不良防治计划 背景 各种营养素的缺乏均会导致营养不良。 其中以蛋白质 —— 能量缺乏型营养不良(以下简称营养不良)为最主要表现为低体重。 我国学生中出现的营养不良以轻型为主。 198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资料表明,营养不良患病率(以低体重检出率为指标):男学生为 %;女学生为 %。 导致学生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为缺乏有关的营养知识,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及过度节食引起。 目标 根据 1995 年《全国学生营养不良综合防治方案》要求,营养不良患病率要求控制在 10%以下。 措施 以宣传、普及营养知识为主要手段,采用群体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改善学生的不良的饮食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 1)健康教育 将合理营养的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对象包括家长、炊管人员、老师和学生。 ( 2)合理安排膳食: 努力办好食堂,合理安排饮食,达到膳食平衡,品种和花式多样,做好学生一日三餐和课间餐供应,以满足学生发育的需要。 ( 3)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克服挑食、偏食、吃零食及过度节食的不良习惯,培养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定期进行学生常见疾病情况调查,积极治疗肠道寄生虫病及消化道疾病, 并配合营养疗法,纠正营养不良。 ( 4)防治指导: 每年进行一次营养不良监测,掌握营养不良发病率。 定期查治患病学生,观察疗效 评价 通过落实以上措施,二○○五年学生体检 762人,对照“儿童青少年身高标准体重筛查标准”,属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低体重) 65 人,学生营养不良发病率为 %。 二、学生贫血综合防治计划 背景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学生的常见病。 1991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城市男生为 %,女生为 %。 导致学生缺铁性贫血高发的原因很多,除一些社会、经 济因素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的膳食中植物性铁摄入占70%~ 90%,而人体对植物性铁的吸收率较低,且维生素 C的缺乏也会影响植物性铁的吸收。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偏食、挑食等不良行为,因此使学生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 尤其是青春期女孩的经期失血使其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忽视了膳食铁的补充,很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目标 根据 1995 年《全国学生贫血综合防治方案》要求,学生贫血患病率应控制在 10%以下。 措施 普及营养知识,改善膳食结构,进 行营养干预。 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学生的贫血状况。 ( 1)健康教育 将有关贫血的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要针对学生进行宣传、指导。 在现有饮食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平衡膳食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定时定量进餐,不以糕点等零食代替正餐。 ( 2)查找病因 各地区应首先查清造成本地区学生贫血的主要原因,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病因。 如重视学生慢性胃肠道疾病的防治,对重点人群开展服药驱除肠道寄生虫,发现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及时转诊。 ( 3)合理安排膳食: 在选用食物品种方面,不仅 要选择含铁丰富的食物,还应考虑铁的吸收率问题,各种食物的含铁量不同,铁的吸收率也不同,一般肉、鱼、肝等动物性食品含铁量较高,植物性食品中大豆制品含铁量也较高,蛋类的铁吸收率稍低,但因其含铁量丰富(每百克蛋黄含铁 7mg),因此仍是供铁的重要来源。 蔬菜的铁吸收率则较低,但其含维生素 C相对较多,应与动物性食品同时摄取。 合理利用铁强化食品。 ( 4)防治指导: 轻度贫血的学生以膳食调整为主,血红蛋白在 10~ 11g/dl 的学生,以改善膳食为主,辅以维生素 C、铁剂等药物治疗。 对于中度贫血以上的学生以药物治疗为主,血红蛋白 在 10g/dl 以下的学生,学校应建议其去医院诊治,并重点观察。 ( 5)监测:每年一次对学生血红蛋白进行监测,掌握学生贫血发病率。 评价 因血红蛋白测定存在一定困难,尚未开展。 在门诊中未发现临床症状明显的贫血患者。 三、学生龋病与牙周疾病综合防治计划 背景 龋病、牙周疾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 学生牙龈炎患病率随年龄逐渐升高, 11~ 12 岁时逐渐成为重要问题, 15 岁学生可达70~ 90%,有的地区甚至达 100%。 牙结石检出率为 50~ 90%。 我国 1995 年对 28个省市区汉族五个年龄组 ( 1 1 17 岁)学生共 25 万多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恒牙龋患率男生 12岁为 %, 14 岁为 %, 17 岁为 %,女生 7 岁为 %, 14 岁为 %, 17 岁为 %。 儿童少年中龋齿已得到充填者仅占龋齿数的 %,龋患率逐年上升。 龋齿的病因主要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 龋齿的发生发展相当缓慢,必须有充分的作用时间才能完成龋病的形成过程,牙菌斑是牙龈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目标 根据 1995 年《全国学生龋病与牙周疾病综合防治方案》要求,牙 龈炎患病率控制在 30%以下;恒牙龋患率控制在 %以下;龋齿充填率 60%以上。 措施 针对龋齿及牙龈炎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 1)健康教育 将学生口腔保健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向学生传授龋病牙周疾病的危害、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采取干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或吃糖果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特别要强调晚间睡前刷牙比早上刷牙更为重要,目的在于清除残留的食物,减少控制菌斑。 ⑵提高有效刷牙,正确的刷牙方法。 横刷法不仅不易除掉牙齿缝里的食物残屑,反而易使 牙齿受到损伤。 横刷还可导致牙龈萎缩,牙根外露引起牙龈出血。 正确的刷牙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