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不同出菇方式对比试验内容摘要:

1、灵菇驯化栽培历史较短,生产中多种出菇方式并存,栽培经济效益差别很大。 为此,笔者就近几年当地白灵菇生产中常用的 6 种出菇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以筛选出适于我市出菇管理方式,提高白灵菇栽培的经济效益。 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验材料供试菌株:白灵 2 号,引自江苏高邮食用菌研究所。 母种培养采用 养基。 原种、栽培种均采用麦粒培养基,其配方:优质小麦 94膏 1木屑 5栽培料配方:棉子壳 84%,麸皮 10%,三元复合肥1%,石灰 2%,石膏 1%。 料水比为 1验方法 2003 年 9 月 22 日装袋,9 月 24 日接种,11 月上旬菌丝长满袋,2004 年 3 月 2 日移入大棚进行出菇管理。 出 2、菇分 6 个处理。 菌袋脱袋后从中间截断为等长两段,断面向下立式排放于棚内事先挖好处理的畦内,菌袋间空隙填湿土,表面再覆土 右;菌袋脱袋后立式排放于棚内事先挖好处理的畦内,袋中间空隙用湿土填满,表面覆土 右;菌袋中间长约 1/3 的塑料袋用消过毒的刀片划去,两头各 1/3 塑料袋留下,同时划去两头多余塑料袋,然后将菌袋卧式堆叠逐层排放,层间覆 23土,最上层和各层两头露环状菌料的袋均用湿泥土覆盖,堆叠 5 层;袋一端用消毒刀片与料面齐划去多余塑料膜,另一端也划去塑料膜并露出 1的菌料。 摆放 2 排菌袋,露 1菌料端均朝里向对,排间隔20菌袋宽 60间空隙填湿泥土,层间填土 3层向上排,最上层也用 3、土覆严;塑料袋两端齐菌料面处用消过毒的刀片划去塑料膜,然后逐层卧式排放,不覆土;塑料袋一端齐菌料面处用消过毒的刀片划出塑料膜,然后逐层卧式排放,划去塑料膜一端朝同一方向摆放,不覆土。 上述每处理重复 3 次,每重复用菌袋 100 袋。 出菇管理:温度调控在 1020,空气相对湿度 80%90%,给予一定的散射光(200300激,每天早晚通风 2 次,每次 30察记载观察不同方式出菇情况,记载出菇时间、子实体性状及产量、畸形菇。 2 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出菇时间影响由表 1 可看出 C 出菇方式最快,采收时间最短,其次为 D 方式;而 B 出菇方式最慢,采收时间最长;E、F 则处于A、B 和 C、D 之 4、间。 其原因可能是我地 3 月份地温比空间温度低,故地下覆土出菇时间较长,出菇至采收较晚;而层间覆土出菇方式温度较层间不覆土恒定,故出菇快,采收时间早。 表 1 不同出菇方式出菇及采收时间出菇方式 d)252618192021出菇至采收(d)131410111212注:表中数据为 3 次重复总袋 50%出菇平均天数。 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外部形态影响由表 2 可看出,A、B、D 色泽均显黄色,水量较高,长相不规则、柄长。 原因是由于覆土中营养好,水分足,且靠近地面处通风不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所至。 而 C、E、F 子实体色泽洁白,含水量低,形状较规则,柄长适中,符合商品菇要求。 原因是由于这三种出菇方式处于 5、空中,通风透气性比较好所致。 表 2 不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子实体形态影响出菇方式菌盖色泽(盖直径(盖厚度(柄长度( 白色稍带黄,含水量高 色带黄,含水量高 白,含水量稍高 色微黄,含水量较高 白,含水量低 白,含水量低 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生物学效率及畸形菇所占比率的影响生物学效率以A 方式最高,为 F 方式出菇,生物学效率最低,为 而畸形菇所占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B()、A()、D(、C(、F(、E(。 从生物学效率方面分析,以方式A、B、C、D 较高,而从商品价值方面来分析则以 E、F、C 较好。 3 小结白灵菇 6 种不同出菇方式以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方式出菇最快,采收时间最短;子实体外部形态以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双向卧式出菇、单向卧式出菇方式较好;生物学效率以脱袋两段立式覆土出菇、脱袋立式覆土出菇、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方式较高;而从商品价值方面侧以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卧式双向出菇、卧式单向出菇较好。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