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豌豆主要病虫及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粉病、根腐病、褐斑病和豆秆黑潜蝇等,对这些病虫害,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防治,易造成菜豌豆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 下面介绍这几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供参考。 豌豆霜霉病发生特点: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褪色斑,菌丛孢子层生长于叶背或叶面,一般叶背多于叶面,白色至淡紫色。 嫩梢受害较多,叶背面的淡紫色霉层最后布满全叶,致叶片枯黄而死。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从无病地留种。 与非豆科作物进行 2 年以上轮作,并按坚持配方施肥和合理密植。 清洁田园,将病残株集中烧毁,并及时耕翻土地,以阻隔和减少病源。 药剂防治:播种前用 35%甲霜灵拌种剂,以种子重量的 行拌种。 发病初期每亩(方米)可用 1 2、: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 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2%克露或 72%霜脲#8226 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 50 公斤喷雾,每 7 天 1 次,连续喷药 23 次。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 69安克#8226 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1000 倍液。 豌豆白粉病发生特点:由豌豆白粉病病菌侵染引起的,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和荚,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多发生在开花结荚期。 该病的发生流行同气候及品种抗性有很大关系,昼暖夜凉,多雨露、潮湿的环境易于发病,天气干旱时,该病仍可严重发生。 防治 3、方法:选用抗病品种。 播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 70%托布津+75%百菌清(11)拌种密封 72 小时,可推迟病害发生。 及早喷药预防。 本病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喷药预防应在植株初花期开始。 即在豌豆第一次开花或发病始期每亩(方米)喷洒 50%三唑酮#8226 硫磺悬浮剂 600 倍液或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002000 倍液。 病害盛见期改喷 25%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悬浮剂(15002000 倍液),或 50%三唑酮#8226 硫磺悬浮剂10001500 倍液,或 40%多硫悬浮剂(600 倍液),或 30%混杀#8226 硫600800 倍液 50 公斤喷雾。 每 7 天 1 次,连续喷药 4、23 次。 注意交替喷施,喷匀喷足。 豌豆根腐病发生特点:由豌豆腐皮镰孢侵染引起的,主要危害根部或根茎部,发病植株下部叶片先黄,并向上发展,致全株发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黑,纵剖病根,维管束变褐色或红褐色,发病严重的其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病部皮层腐烂。 造成植株矮化,叶小色淡绿,荚数大减或籽粒秕瘦,产量降低;重则开花后大量枯死,致使全田一片枯黄,甚至绝收。 症状识别:豌豆根腐病在发病时,病株茎基部、根系呈灰褐色条斑,发病重的茎基部及地表下 34 厘米长的主根、侧根全部变为深灰褐色,部分毛根上有灰褐色条斑。 豌豆根腐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开花期染病多。 该病菌为土传真菌,可经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传播蔓延, 5、发病适温为 2433,干旱年份以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及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 20%三唑铜(粉锈宁)乳油拌种,也可以用种子重量的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亩(方米)可用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克病灵乳剂 500 倍液 5060 公斤灌根,每株灌药液 100 毫升,每 10 天 1 次,连续喷药23 次。 注意交替喷施,喷匀喷足。 豌豆褐斑病发生特点:主要危害豌豆叶、茎、荚等,以叶片病斑为常见。 叶片病斑近圆形,淡 6、褐色至黑褐色,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明晰或不明晰,病斑外围常具有黄色晕圈。 茎、荚上病斑褐色至深褐色,稍下陷。 后期,各患部斑面呈现小黑粒病征。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以分孢器内生的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雨水溅射而传播侵染。 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幼苗发病。 病菌生长适温为 1526,喜高温高湿,温暖(1526)而多雨高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注意抗病品种。 播前搞好种子处理,结合防炭疽病温汤浸种54、10 分钟,或用 40%福尔马林 200 倍液浸 30 分钟,水洗后催芽,或按种子重量 50%四氯苯醌可湿粉,或 40%三唑酮#8226 7、多菌灵可湿粉拌种。 注意合理密植,中后期加强田间管理,规避高温高湿危害和各种发病条件。 及早喷药预防,从豌豆抽蔓上架开始,结合防炭疽病等病害,每亩(方米)可用 70%托布津+75%百菌清(110001500 倍液,或 40%三唑酮#8226 多菌灵 10001500 倍液,或 30%氧氯化铜+70%代森锰锌(11,即混即喷)8001000 倍液,或 40%多硫悬浮剂 600 倍液,或 50%退菌特可湿粉8001000 倍液 50 公斤喷雾。 每 715 天 1 次,连续喷药 34 次,注意交替喷施,前密后疏。 豆秆黑潜蝇发生特点:该虫为害多种豆科作物,且世代重叠。 以幼虫钻蛀茎秆为害,蛀食髓部和木质部, 8、幼虫成熟后,在茎壁上咬一羽化孔,化蛹羽化。 受害植株下部叶片发黄,并向上发展,重者茎中空,叶脱落,植株因水分和养分受阻而逐渐枯死。 苗期受害,因养分输送受阻,有机养料累积,刺激细胞增生,造成根茎部肿大,有的会开裂。 植株矮化,而且受害植株因长势弱,伤口多,也易染上根腐病。 后期受害则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产量降低。 防治方法:防治豆秆黑潜蝇应以豌豆苗期作为防治重点,每亩(方米)可用 螨素乳油(阿维菌素)2000 倍液,或 50%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或 48%乐斯本乳油 1000 倍液 5060 公斤灌根或喷雾。 成虫发生初期,每亩(方米)可用 50%辛硫磷乳油 1500 倍液,或马拉硫磷乳油 1000 倍液,或 40%乐果乳油 10001500 倍液 5060 公斤喷雾。 每 7 天 1 次,连续喷药23 次。 注意交替喷施,喷匀喷足。 注意:采收期前 10 天应停止用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