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甜豌豆新品种 浙豌1号内容摘要:
1、 号 浙豌 1 号是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在以 1998 年引进的 材料,经系统选育于 2001 年育成的菜用大粒甜豌豆新品种。 经过 3 年的生产性试种,浙豌 1号主要表现为:豆荚大、豆粒大;品质佳,符合鲜食和速冻加工出口的要求;适应性广,抗寒力强,产量高。 浙豌 1 号适合浙江省各地种植,尤其适合平原冬闲田种植和高山春季种植。 2003 年以来,福建、安徽、河南等省先后引种成功,表明该品种亦适合在全国各地同类型品种适宜栽培的地方种植。 2006 年 2月,经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并定名为浙豌 1 号。 1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株高约 110侧蔓均可结荚,每株 35 蔓,每株结荚 2 2、025荚。 茎叶浅绿色,托叶大,白花。 始花节位 1112 节,播种至鲜荚采收135140 天,全生育期约 165 天。 嫩荚绿色,平均荚长 宽 荚含籽粒 78 粒,豆荚与豆粒大小均匀,单荚重约 10g,剥鲜率约475g/粒鲜重约 66g。 667 平方米产青荚约 1000 地施肥选肥沃疏松、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的田地。 翻耕后,作成连沟宽 畦,一般每 667 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 2000肥 30肥 10时播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 11 月上中旬播种,海拔 500m 以上地区可于翌年 1 月播种。 其他地区可相应提早或推迟。 一般采用穴播,行距 30距 15穴播 23 粒种子,用种量 267 平方米,播后覆 3、土 2间管理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 苗肥以液肥为主,出苗后,每 667 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粪尿 1000少量尿素,12 月下旬再施肥 1 次,每 667 平方米施腐熟人粪尿1500尿素 10春后再追肥 1 次,用量与第二次相同。 第二次追肥后,可进行 1 次中耕,并结合进行培土,保护根系免受冻害。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搭架前再中耕 1 次。 植株蔓生,茎柔嫩,易倒伏,必须设立支架,一般于 2 月底苗高 30进行,竹竿、棉秆均可。 田干旱时,可沟灌或滴灌,保持土壤湿润。 虫害防治潜叶蝇、菜青虫、斜纹夜蛾和蚜虫是豌豆的主要害虫,应在苗期抓好防治工作。 根腐病和立枯病是土传病害,防治方法是实行水旱轮作,以及用多菌灵等药剂在苗期防治。 时采摘当豆粒已充分长大,荚色由浓绿开始转白时,为采收适期,根据销售或消费需要及时分期分批采摘。 专利查询。菜用甜豌豆新品种 浙豌1号
相关推荐
1、粉病、根腐病、褐斑病和豆秆黑潜蝇等,对这些病虫害,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防治,易造成菜豌豆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 下面介绍这几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供参考。 豌豆霜霉病发生特点: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褪色斑,菌丛孢子层生长于叶背或叶面,一般叶背多于叶面,白色至淡紫色。 嫩梢受害较多,叶背面的淡紫色霉层最后布满全叶,致叶片枯黄而死。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从无病地留种。
合和搜集,专题性论坛对学术科研教学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是缺点是受众人群较小,很难得到推广。 本文设计的 基于 Struts2 框架 的 BBS 论坛系统 ,定位于综合类业余论坛,主要用户群体是普通用户。 该论坛 在网络环境的支 持下,具有支持用户进行发表文章等功能。 具体 包含 3 个模块 ,分别是 会员模块 , 帖子模块和论坛管理模块。 会员模块主要是对会员的个人属性管理
空间的函数。 后来他把 p 看成是许多人,把 e 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这个就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间。 由于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交互作用,群体为满足共同的需要也在寻求与确定各种准社会的目标,于是便会出现各种能量的汇聚、冲突、平衡与失衡以及群体行为的趋向和拒斥等现象,即群体的心理动力场。 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如人际关系
按键函数 此电子时钟共有 4个按键, K K K3与调试有关,按键 K4为 报时按键 K1 功能键:在 24 小时显示模式下,该键被第一次按下后进入秒调整,数码管 显示器上的时间停止走动。 模式,再次按下后进入分调整模式,接着是时调整模式 K 当第四 次按下该键后开始 复位端变高启动一次数据传送工作 写命令字节一位 SCLK 发脉冲 写数据字节一位 SCLK 发脉冲 复位端变低 够八次吗 结束
产生了利用 FPGA 进行 HDB3 码编码的思路:先进行加 V码,加 B码操作,在此过程中,暂不考虑其极性,然后将 V 码, 1码和 B码分成两组,分别进行极性变换来一次实现。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同时减小系统延时。 HDB3 编码器的数字电路部分由三个模块组成: V 码产生单元 (v Gen), B 码产生单元 (B Gen),单极性一双极性转换单元 (single2double)。 9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名无根滕。 大豆播种出苗以后,土壤中的菟丝子种子也开始萌发,幼茎伸出土面以后,吸取大豆植株的营养,大豆开花结荚减少,严重时,大豆整株枯萎,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的影响。 以往我们对菟丝子的防治,分别在苗前苗后利用乙草胺、拉索、地乐胺等药剂,效果虽然有,但也不太理想。 近年来,大豆产区的农民,利用草甘膦防治菟丝子,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防效一般都在 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