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的防治内容摘要:

2、 千克。 灰斑病不仅使受害子粒变小,影响产量,子粒病斑还影响外观,发芽率降低,蛋白质含量降低 含油量降低 使商品大豆等降价,限制出口。 大豆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子叶、茎、荚和种子。 植株和部分豆荚被感染后,均形成病斑,成株叶片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部分呈灰褐色,也有灰色或赤褐色,病斑周围暗褐色,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 茎秆上病斑为圆形成纺锤形,灰色,边缘黑褐色。 豆荚上、种皮上和子叶上也能形成病斑。 此病主要危害成株叶片,病斑最初为褪绿圆斑,后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状斑,直径 15 毫米,也可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潮湿时叶背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病重时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 3、落。 子粒病斑明显,与叶片病相似,为圆形蛙眼状。 边缘暗褐色,中部为灰色,严重时病部表面粗糙,可突出种子表面,并生有细小裂纹,轻病粒仅产生褐色小点。 大豆灰斑病属真菌病害,病原为大豆尾孢(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 分生孢子梗从寄主气孔伸出,512 个束生,淡褐色,不分枝。 分生孢子无色,倒棍棒状,基部钝圆,顶部尖细,有 19 个分隔。 分生孢子萌发时从两端细胞产生芽管,有时也可从中部细胞长出。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 2528,病菌寄主范围窄,除大豆外,仅能侵染野生大豆。 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美国用 16 个鉴别寄主,鉴定出 11 个生理小种,我国黑龙江省用 6 个大豆品种作为鉴别寄主,鉴定出 11 个生理小种。 其中 4、 1 号、7 号和 10 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 50%,22%和 9%。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种子或病株上越冬,病残体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表层土中的病残体越冬后遇适宜环境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 带菌种子发芽率稍低,长出的幼苗虽子叶上可产生病斑产生分生孢子,但黑龙江省大豆苗期气候干旱,不易形成分生孢子,因而种子带菌对后期发病影响不大。 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在干燥情况下,叶面上降落的分生孢子两天后侵染率降低 26%,4 天降低 94%,6 天后完全失去侵染力。 病种子长出幼苗后,子叶上形成病斑,生产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传播危害成株各部分。 在东北一般 6 月上中旬发病,7 月中旬进入发病 6、治着重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病措施,流行年适期喷药,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抗灰斑病的品种资源较丰富,近年己培育出合丰29,垦农 4 号、东农 42 号、长农 16,东农 43 号和东生 1 号等抗病品种,但品种抗性持续时间较短,需经常监测各地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以便选择新的抗病品种。 研究证明,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的,可有效地通过一次杂交和简单回交,成功地获得抗病品种。 但也容易由新的生理小种的产生和变异而丧失抗性。 应用抗病品种同时也应避免重茬种植,注意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收获后及时翻地,减少越冬菌量。 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温度。 根据病情发展及气象预报,央荚和籽粒与易感病期喷药,以控制籽粒病害。 如能准确地测报病害,可节约大量不必要的药剂防治费用,提高防病效果,并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常用药剂有多菌灵胶悬剂 50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700800 倍液等。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