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良种良法高产配套技术内容摘要:

2、重要因素之一。 种子萌发过程的最适温度,就是酶活性最强的温度。 大豆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532,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大豆发芽。 氧气:从种子萌发到幼苗生长,生命活动极为活跃,需要有充足的氧气供给,以促进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促进物质代谢过程。 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大豆栽培中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 当前大豆的种植密度偏低,缺苗断垄现象严重。 构成大豆的产量主要有四个因素,“单位面积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 ”而在实际生产中,这四个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因此,要获得大豆高产,必须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就是要通过调整密度,使单位面积内的株数与单株性状之间保持一定的协调关系。 而合理的密度 3、又受品种类型和肥力条件的影响。 大豆品种类型繁多,有早熟、中熟、晚熟之分,又有叶片大小、分枝多少、繁茂性强弱之别,不同类型的品种,应有不同的合理密度。 大豆分枝多,高大的品种种植密度应偏低;分枝少,独秆类型品种要密植。 另外还有一个原则是“肥地宜稀,瘠地宜密”,在干早瘠薄的土地上种植大豆每亩留苗 2 万株,播种量为 5 公斤左右。 在高水肥地春播大豆每亩留苗 800010000 株,行距 50 厘米,株距 1215 厘米,种子量 34 公斤;夏播大豆一般情况每亩 2 万株,播种量 67 公斤,行距 4050 厘米,株距 1015 厘米。 3、提高肥力大豆产量高低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 要提倡秸秆还田,大量 4、施用有机肥料。 大豆的根瘤菌能固氮,但不能满足大豆所需的氮素供应,更不能代替施肥。 施肥时应注意提高根瘤的固氮效能。 根据山西农大的试验证明,在大豆前茬作物上大量施肥对大豆有好处,有机肥和磷肥混合作种肥,花期施氮肥效果均好。 一般亩产 200 公斤大豆,必须施足有机肥 2000 公斤,磷肥 50 公斤混合作种肥,花期施氮肥 10 公斤。 实践证明,在苗期、花期、荚期氮磷配合施用,均可增产,且以花期效果最好。 豆田施入的肥料,一部分被植株直接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先供养根瘤菌,再通过根瘤菌的作用间接地营养植物体。 由于磷素是构成根瘤菌的主要物质,又是固氮素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施用磷肥可以起到以磷促氮的作用。 试验 6、分的要求十分重要,大豆开花后 47 周时缺水一周,减产 36%,所以要及时灌水。 从理论上讲,大豆在不同的生长期,其耗水量不同,从开花到鼓粒期耗水量最大。 大豆开花结荚期需水量最多,这个时期是大豆需水的临界期。 在此时期,一方面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与转化都迅速达到高峰,需水量大增。 同时蒸腾作用也逐渐增强,直至达到高峰,耗水量也必然大增,与其他作物相比,大豆水分临界期历时可长达两个月之久。 这是因为大豆开花结荚时期长,开花以后虽已进入生殖生长,但是营养生长还是进行较长时间,特别是无限结荚习性的品种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大豆开花 47 天,正是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的时期 7、,对水分的要求最敏感。 开花期干旱,会引起大量的落花;结荚时干旱,会引起落荚;鼓粒期干旱,会影响籽粒的发育而产生秕粒。 因此,降雨多少及雨量分布情况,与大豆产量关系密切。 年降水量 600800 毫米,并且多集中在夏季后半期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最适于大豆的栽培。 5、提倡间作栽培技术间作栽培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充分利用空间、地力和生长季节的有效增产措施。 目前我国百余种间作形式中,与豆类作物间作者约占 70%左右,其中尤以玉米大豆间作最为普遍。 近年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迅速扩大,在热量资源充足的条件下,要提倡实行玉米大豆间作双丰收。 经试验表明,间作方式不同,增产效果也有差异。 如我省 8、部分地区旱地,玉米单作时,亩产 斤,大豆单作时,亩产 斤。 理论上讲,玉米、大豆单作的平均产量应为 斤。 按某一种方式间作时,玉米亩产 斤,大豆亩产 斤,合计亩产 斤。 这就是说,在肥力、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间作比单作每亩增产 50 公斤。 间作为什么比单作增产。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 单作情况下,由于植株形态相似,个体互相遮阴严重,降低了光能的利用。 高低秆作物相间种植,在田间形成了起伏不平的波浪状分布,扩大了对空间的利用,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 据测定,间作的透光率较单作提高 通风率提高 二是充分利用了土壤。 两种作物相间种植,由于根系形态和分布上的差异及其对营养元素需求数量和时间的区别,提高 9、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据测定,间作的总根量较单作增加 7%。 总之,由于间作改善了光、养、水、气的条件,使间作玉米比单作增产 18%左右,间作大豆产量与单作基本保持平衡,最后提高了单位面积总产量。 间作对品种的要求,玉米要矮秆大穗、高产;大豆要耐阴抗倒,单株生产性能好的类型。 俗话说“豆打傍秸麦打齐”,意思是大豆分枝多,结荚数高,产量高。 密度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密,以充分发挥单株的增产潜力。 种植比例的配制,以当地玉米大豆的经济地位和土地条件为依据。 利用多种间套形式和合理的间套技术,首先是将大豆插入旱地耕作制,把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其次是从改善人民营养状况和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出发,对常海量专业种植技术 11、捎种间作是增豆不减粮的栽培好方式。 6、提高夏播栽培技术国家“九五”攻关提出了夏大豆亩产 300 公斤的育种目标。 在大豆育种工作中,不论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还是采用现代的高新技术,都必须经过一个产量选择的过程,这也是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冬麦为主的华北平原中熟冬麦区和长江流域中早熟冬麦区,麦收后生长期较长,以夏播大豆为主,这样对夏播大豆的品种要求较高,一是产量,二是熟期。 在制定育种目标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栽培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生态类型。 选择亲本时除综合性状好、性状互补外,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的地理起源,生态差异大的材料做亲本,从而丰富遗传基础,创造丰富的变异材料,从中选育出高产 12、、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 这几年已培育出适应我省生态条件的不同类型早、中、晚熟品种,各地区在选择大豆品种时,一定要了解各品种的生长特性。 夏播大豆在 6 月中下旬麦收后播种,9 月下旬至 10 月底收获,生育期 90120 天。 夏大豆生长的有利条件是温度高、雨量充足;不利因素是花期短,播种时往往遇到干旱。 品种类型大多数为有限结荚性,粒椭圆,脐褐色。 对栽培条件的具体要求,夏播大豆要实行密植,适时早播,早中耕,及时灌水与施肥。 夏播大豆与春播大豆不同,苗期不需蹲苗,而应在出苗后立即催苗。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夏大豆播种前最好不要燃烧麦茬。 利用高茬覆盖技术,既可以畜水保墒,还可以培肥改土,产 13、量也可大幅度增加。 麦茬在覆盖过程中能逐步分解,一方面能归还土壤速效养分,补充大豆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经过腐解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性,又调节了土壤的温度条件,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肥力因素得到协调,进而在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促进根的生长,增加分枝和豆荚数,从而取得好的收成。 7、防治病虫害大豆生长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夏播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占我国大豆总面积的 1/3 左右。 在大豆生长期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发生,影响了大豆的总体产量,影响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大豆在苗期发病率较高,如幼苗发黄、矮小、不长或生长缓慢等现象的发生,轻者生育迟缓,重者植株死亡绝收,多数是点片发生。 199。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