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高效养殖蟾蜍技术内容摘要:

1、蜍是价值很高的食药类两栖爬行动物,蟾蜍自脱的外壳蟾衣与耳后腺采集加工浆液蟾酥是名贵中药材。 随着野生资源的匮乏,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利用稻田养蟾,优势互补,可形成天然食物链的良好循环。 现将有关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灌方便的田块。 在稻田的四周用 高的尼龙密网把稻田围起,围埂内宽 ,便于蟾蜍上岸活动,并在进出水口设置网片,防止蟾蜍外逃。 在稻田仅靠埂一边另挖一个小池塘,用于饲养小蝌蚪,池塘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 1/6。 如果养殖稻田过大,可分设若干个小塘,池塘水深在40 厘米,并在塘的上空架设直径 1 厘米的注水管,在埂的任意边设一出水口,用聚丙稀网片围起。 网目以 60 个/平方厘米为宜。 5 公斤对小池塘进行干 2、法清塘,7 天后注水,在池塘加入发酵后的有机肥 100 公斤,5 天后蝌蚪入塘,放养时选择无伤、健壮、规格整齐的蝌蚪,经 食盐水消毒后,每亩稻田按 60008000 尾投放,投放时气温不低于 20%。 持水质在剩余饵料作用下不会恶化即可。 小蝌蚪在投喂时以多次少量为宜,喂以浮性粉状自配饲料,直到变态。 幼蟾变态收尾后,在小塘中央设立底部为钢丝网的圆型饵料台,每天投活饵(蚯蚓、蝇蛆等)以及浮性颗粒料,同时在投喂时从注水管中加水,制动浮性颗粒料,进行幼蟾摄食驯养。 刚开始时,活饵料所占比例较大,随后逐渐减少,在幼蟾有定点摄食习惯后,可以把小池塘的网围打开,把幼蟾放入稻田自由觅食。 期保持田间水质较清爽。 在炎热夏季,田间要经常灌溉“跑马水”来调节水温与水质。 另外水稻若发生病害时,喷洒农药要选择晴天,喷口朝上,雾花要细,尽量不致药物下沉。 一旦田间药物沉积过浓,立即注水调节。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施用农药,因为蟾蜍有捕捉害虫能力。 幼蟾在田间要防止其天敌蛇、鹰等侵害。 蟾蜍一般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病,但要注意机械性碰伤,造成外伤感染。 所以在抓捕时要特别注意,只能用布兜来抓捕。 从幼蟾放入稻田后两个月,以后每月筛选一次捕大留小,捕出后设置于专用的养殖池,以便采集蟾衣、蟾酥,或者出售。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