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综防措施内容摘要:

1、响水稻生产的因素很多,与局部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等因素相比,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不仅有其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种类繁多,危害严重,往往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势农作物的区域化种植,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种植,轻型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水稻生产的农田生态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有害生物种群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重大病虫再度猖獗,一些次要的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尤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生重,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灾,农民也称它为“稻热病”、“禾发瘟”、“火烧病”、“吊颈瘟”。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重的减产 2、 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一、症状。 稻瘟病是由病原真菌侵染水稻而引起的病害,它在田间表现的症状根据水稻生育期或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瘟等。 苗瘟:在水稻幼苗期发生,一般指三叶期以前,病原菌侵染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水渍状病斑,使幼苗卷缩枯死。 叶瘟:发生在稻株叶片上(包括秧苗和移栽到大田的水稻叶片),开始时,叶片只能看到像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这种斑点很快就扩大,最后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斑。 主要有褐点型、白斑型、慢性型、急性型病斑。 田间急性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大发生的预兆。 穗瘟:穗瘟病发生早时形成穗颈瘟,穗颈变褐,全穗变白,与螟虫为害相似。 发生迟则形成枝梗、谷粒瘟。 此外,发生在水稻茎节上的稻瘟 3、病称节瘟,发生在叶枕上的称叶枕瘟。 二、流行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次年春天,病菌侵染秧苗造成苗瘟,随着气流或移栽等途径传播侵染大田造成叶瘟和穗瘟。 稻瘟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气候条件和肥水管理关系密切。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破口到齐穗期连续阴雨 3 天以上、偏施氮肥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般情况下山区重于平原,优质稻重于常规稻。 三、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沿被调查稻田田埂走一圈,目测稻株是否有病斑。 防治对象田:叶瘟的防治对象田是已出现稻瘟病病斑的稻田,穗颈瘟的预防对象田是抽穗前已发生叶瘟、感病品种和常发区的稻田。 四、防治技术。 防治策略:坚持种植优质抗病品种、科学肥水管理、适时喷药保护的 4、综合防治措施。 种选用: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处理稻草:要在水稻播种前集中处理散落在稻田和堆放在户外的稻草,不用病稻草捆秧。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磷、钾合理搭配,追施氮素化肥时,要适时适量,防止过多、偏迟,有条件的地方可施硅肥。 科学管水: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子处理:可用 10%二流氢基甲烷(浸种灵)乳油 5000 倍液、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 2000 倍液处理稻种,早稻浸 48 小时,中、晚稻浸 2436 小时,直接催芽或播种。 打送嫁药:在移栽前 23 天,喷施一次送嫁药,每亩用 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30 克兑水 30 千克喷施;或将秧苗叶片浸于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750 克倍液或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中 1 分钟,堆闷 30 分钟后移栽。 苗、叶瘟防治:已出现病叶或发病中心稻田每亩用 40%富士一号(稻瘟灵)乳油100 毫升,或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30 克,兑水 5060 千克喷雾。 穗瘟预防:在破口到齐穗期,对已发生过叶瘟的稻田、感病品种种植区、老病区应在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药剂与防治叶瘟的相同。 五、注意事项。 在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负式手动喷雾器,每亩不能少于 50 千克水,均匀喷雾,喷透。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