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新人学习手册内容摘要:
作为基本面分析者投注的焦点,各数据会由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公布,这类型的投资人皆会收集分析各数据,进一步分析比较,作为判定各倾向未来走势的根据。 这类的分析预测是否正确。 成效如何。 可以看看国际投资者,他们广设经济研究部门 ,负责分析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 而在美国等政府机构发表重要经济指标前,市场上的投资人会先结清外汇部位或降低外汇部位,外汇市场呈现如临大敌的气氛,银行交易员则彻夜守候。 从经济指标发表后的众生相,可知基本面分析在外汇市场确确实实具备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而经济指标发表后,货币走势受其影响,强者可能更强,也可能转弱;弱者可能更弱,抑或转强,在显示 经济指标为市场驱动者 (Market mover)的真实写照,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参与外汇投资者如何能漠视它 ?所以不论基本分析预测货币市场未来走势的正确性如何,长久以来 ,基本面分析确已成为市场参与者投资决策的法宝。 以基本面分析来预测货币中长期走势,如未来 6 个月、 1 年或 2 年尚称适当,可是自金本位制取消,国际通行浮动汇率制度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也或多或少会影响货币价格。 投机客每分每秒都在国际市场买进卖出,大笔金额的买卖,也会影响外汇行情。 而整个国际社会日益开放,宛如一个地球村,国际资金进出各国的自由度日益提高。 国际支付系统如美国的 CHIPS、英国的 CHAPS 系统,都使得资金的移转速度加快,甚至可在瞬间完成。 国际资金宛如长了翅膀,热钱应运而生 ,非但影响各国的货币政策,更常扭曲基本面应反映的货币合理价位,造成基本面分析的短暂失灵,所以外汇投资者已逐渐修正基本面的运用,除了以它作为中长期走势预测的工具外,也搭配技术面分析的资料,据以做成投资决策。 基本面分析外汇走势由来已久,教科书中所提到的 购买力平价说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购买力平价说基本理论认为各国货币的价格关系与各国用等量货币购买某一物品的数量多寡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购买一个鸡蛋,在美国、日本、德国各需花费美元 1 元,日币 100 元,马克 元,即可推论出 1美元、 100 日元及 马克具有相同 的购买力,因此其间货币价格应为 1 美元等于 100 日元等于 马克。 但若将这种理论与现行外汇价格比较,会发现某一货币被高估或低估了。 另外,商品选样的不同,计算出来的货币购买力也有差异,币值是否被高、低估,以及高估低估的比率也会有差别。 例如以美国美林证券公司经济研究部门提供的资料来看,在 1996 年 4 月与美元的购买力相较,被高估的货币有日元、马克、瑞士法郎、新西兰币,高估幅度分别为 35%、 20%、 10%及 9%;被低估的货币有英镑、加拿大币、法国法郎、澳币,低估幅度分别为 20%、 16%、 8%及 4%。 现今的外汇市场脱离固定汇率时代已久,所以大至各种政治、经济消息,小至谣言、传闻皆足以震撼市场。 单以购买力平价说来推断货币应有的价位显然过于单纯,投资者只可将这种理论推演出的货币价位当作参考。 基本面分析 外汇的价格反映出的是货币供给和需求的一种平衡状态。 影响供给和需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利率和经济的表现,在各项经济指标中,如国民生产毛额、国外资本的流入或是国际间的贸易代表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也决定的对这个国家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经济指标公布,投资人必须要有能力判断哪一个比较重要,而在这些林林总总数据中 ,利率和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是最值得被重视的。 基本面分析注重金融、经济理论和政局发展,从而判断供给和需求要素。 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最明显的一点区别就是,基本面分析研究市场运动的原因,而技术分析研究市场运动的效果。 当以另一国货币估价一国货币时,基本面分析包括对宏观经济指标、资产市场以及政治因素的研究。 宏观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等数字,由国内生产总值、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以及生产率等要素计算而得。 资产市场包括股票、债券及房地产。 政治因素会影响对一国政府的信任度、社会稳定气候和信心度。 基本面分析要点 如果现在市场利率的走向暧昧不明,则任何一则和利率有关的消息或新闻都会直接的影响汇率的走向。 在一般的状况下,一个国家如果提高了本国的利率,该国的货币就会相对的走强,因为投资人会将资产移转到这个国家以期望将来可以获到更高的投资报酬率。 但是,如果利率太高,对股市而言却是个坏消息,投资人会将资金移出该国的股票市场而导致该国的货币价格下降。 至於判断出哪一股力量比较强大就是一门学问了,这取决於利率在变动前的总体经济环境状态。 在所有影响利率变动的经济指标中,就属消费者物价指数、购买者物价指数 及国民生产毛额最为重要,这些指标可以在各国央行 (BOE, FED, ECB, BOJ)开会决定利率前,对利率走向做为判断的参考。 在一国的贸易收支帐中,可以看的出某一段时期该国进出口之间的净差异,当一国的进口大於出口时,就会产生贸易赤字,这通常不是个好消息。 以美国为例子,为了要支付进口的债务,必须要在市场上放空美元以购买他国的货币来支付出口国的债务,因为货币的流出则则会造成美元的走软。 同样的,如果收支帐上显示出口值的增加,美元就会流回国内而造成美元的走强。 站在一国经济的角度来看,贸易赤字不见得是件 坏事,但是如果赤字大於市场的预期,就会造成反面的效果了。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规定,汇率由同一组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会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汇率变动所抵销。 举一个汉堡包的经典案例,如果汉堡包在美国值 美元一个,而在英国值 英磅一个,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一定是 2 美元每 1 英磅。 如果盛行市场汇率是 美元每英磅,那么英磅就被称为低估通货,而美元则被称为高估通货。 此理论假设这两种货币将最终向 2:1 的关系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 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 另一个不足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 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干个因素影响着汇率,比如:经济数字发布 /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购买力平价理论缺少事实依据来证明其有效性。 90 年代之后, 此理论似乎只适用于长周期 (3- 5 年 )。 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价格最终向平价靠拢。 (IRP) 利率平价规定,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升值 (贬值 )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 如 果美国利率高于日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日元贬值,贬值幅度据防止无风险套汇而定。 未来汇率会在当日规定的远期汇率中被反映。 在我们的例子中,美元的远期汇率被看作贴水,因为以远期汇率购得的日元少于以即期汇率购得的日元。 日元则被视为升水。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无证据表明利息平价说仍然有效。 与此理论截然相反,具有高利率的货币通常不但没有贬值,反而因对通货膨胀的远期抑制和身为高效益货币而增值。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平--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 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 ,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 (贬值 )。 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 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与购买力平价理论一样,国际收支模式主要侧重于贸易商品和服务,而忽视了全球资本流动日趋重要的作用。 换而言之,金钱不仅追逐商品和服务,而且从更广义而言,追逐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 此类资本流进入国际收支的资本帐户项目,从而可平衡经常帐户中的赤字。 资本流动的增加产生了资产市场模式。 金融资产 (股票和债 券 )贸易的迅速膨胀使分析家和交易商以新的视角来审视货币。 诸如增长率、通胀率和生产率等经济变量已不再是货币变动仅有的驱动因素。 源于跨国金融资产交易的外汇交易份额,已使由商品和服务贸易产生的货币交易相形见绌。 资产市场方法将货币视为在高效金融市场中交易的资产价格。 因此,货币越来越显示出其与资产市场,特别是股票间的密切关联。 美元和美国资产市场 1999 年夏,许多权威人士认定美元将对欧元贬值,理由是持续增长的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和华尔街的经济过热。 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非美国投资者将会从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抽取资金,投入到经 济状况更为健康的市场中去,从而大幅压低美元币值。 而这样的恐惧自 80 年代早期以来一直没有消散。 当时,美国经常帐户迅速增长至历史最高记录,占国内总产值 (GDP)的 %。 正如 80 年代那样,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胃口依旧如此贪婪。 但与 80 年代不同的是,财政赤字在 90 年代消失了。 虽然外国持有美国债券的增长速度可能已经放缓,但源源不断注入美国股市的大量资金却足以抵销这种缓势。 在美国泡沫破裂的情况下,非美国投资者最有可能做出的选择是更安全的美国国库券,而不是欧元区或英国股票,因为欧元区或英国股票很有可能在上述事件中 受到重创。 在 1998 年 11 月危机,以及 1996 年 12 月由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信口雌黄而引发的股慌中,此类情况已经发生。 在前一事例中,外国国库券净购买量几乎增长了两倍,达到 440 亿美元;而在后一事例中,此项指标狂增十倍有余,达到 250 亿美元。 过去二十年中,在估计美元行为方面,国际收支法已为资产市场法所取代。 尽管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要素的改善必将帮助这一年轻的货币收复失地,但是单靠基本面要素很难支撑这一复苏。 而今仍旧存在欧洲央行的信用问题;截止目前,欧洲央行的信用度与欧元受到的频繁的口头支持成反比关系。 欧元区三巨 头 (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的政府稳定性,以及欧洲货币联盟扩展等敏感问题若隐若现的风险也被看作是单一货币的潜在障碍。 目前,美元得以保持稳定应归因于下列因素:零通胀增长,美国资产市场的安全避风港性质,以及上文提及的欧元风险。 此外,有时,政府会干预货币市场,以防止货币显著偏离不理想的水平。 货币市场的干预由中央银行执行,通常对外汇市场产生显著却又暂时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以另一国货币单方面购入 /卖出本国货币,或者联合其它中央银行进行共同干预,以期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或者,有些国家能够设法仅仅通过发出干预暗示或威胁 来达到影响币值变化的目的。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影响汇率的长期因素基本上都是一些基本面因素,而短期因素则很多,包括经济数据、经济新闻以及中央银行对市场的干预。 其中经济数据有时可以改变基本面因素,因为数据本身就是基本面的反映。 而随着汇市交易量的不断增长,中央银行的干预也越来越频繁,手段也多种多样,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现在有许多证据表明,货币当局经常使用冲销干预,但它们这样做时,仅取得部分成功,以致外汇市场干预经常对货币市场产生溢出效应。 由此看来,外汇市场干预在减少外汇市场波动性方面可能有效。 外汇市场干 预并没有完全为货币当局所冲销。 将德国和日本基础货币的变动,分别与马克 /美元和日元 /美元的汇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德国,美元汇率和德国基础货币的变化明显呈反向关系,特别是 1970 年代到1980 年代中期。 从 1980 年代中期开始,这种反向关系并不明显。 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当美元价值在 1970 年代期间下降时,欧洲和日本的货币当局为了减缓美元的贬值而一直在进行干预。 这些干预增加了这些国家的基础货币。 在 1980 年代前期,当美元升值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这种现象在德国比较明显。 在 1970- 1973 年和 1977- 1979 年期间,美元兑马克的汇率迅速贬值。 结果,也引起德国货币供给迅速膨胀。 1980 年代前期,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美元出现升值,德国货币增长率则明显下降。 尽管不是很显著,日本也有相同的趋势。 自 1980 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 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者是由于干预较少或者是由于冲销干预一直比较成功。 前面现象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利率一直相关。 从美国、德国和日本政府债券的收益率来看,两个事实比较突出。 第一,美国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从 1960 至 1980 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 德国和日本。 第二,与我们的分析更加相关,德国的年度利率变化趋向于美国利率的变化。 日本也是这样,只不过程度低些。 第三,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期间,利率的共同变化似乎没有出现较大的差别。 以日本为例,固定汇率期间的利率共同运动似乎一直少于浮动汇率时期。 从前面的实际观察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主要国家的货币当局 (日本和德国 )经常大量干预外汇市场,尽管它们避免这些干预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但它们并没有经常取得成功。 其结果看似矛盾,在浮动汇率时期,这些国家的货币当局一直遵循 游戏规则 ,即当对本国货币存在超额需求 (美元超额供给 )时,扩张国内货币供应量;当国内货币存在超额供给 (美元存在超额需求 )时,收缩货币供应量。 这种政策反映应该有利于稳定美元汇率。 然而,外汇市场上的这类干预在稳定汇率的长期偏离方面明显无能为力。 为什么货币当局难以影响汇率较大和较长时期的变化,尽管干预经常伴随着正确的 (即稳定的 )货币政策。 换句话说,为什么非冲销干预难以发挥稳定汇率的作用。 答案与货币当局自身对特定的目标汇率缺少义务相关。 换句话说,目前可以利用的证据显示,外汇市场上的非冲销干预不足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汇率。 为了使这类干预政策发挥作用,干预必 须同时有对特定汇率 (汇率区间 )的明确义务。 为什么义务对稳定汇率如此重要。 运用 近似理性 的模型,我们可以对此作出解释。 由于极端的不确定性,当基本面在预测将来汇率的权重较低时,影响基本面的政策效应较小。 经济代理人不能评价这些政策。外汇新人学习手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