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稻田害虫如何协调用药内容摘要:

1、敌被大量杀伤,害虫因失去自然控制和抗药性增强而猖獗,并带来环境污染和残毒等问题。 因此,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尽量少用以至不用化学农药,把害虫的危害控制在允许水平之内,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 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完全不施用农药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害虫大发生和严重危害的情况下,不使用化学农药就难以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据估计,在防治稻田害虫中,化学农药所起的作用约占 70%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所起的作用约占 20%能否把化学农药的防治与天敌控制的效果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呢。 近年来,我们在水稻害虫的协调用药方面作了大量的试验与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稻田害虫 2、与天敌的发生状况就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前大面积种植的单季中稻而言,近年来害虫的主要组成种类是:前期(5间,播种至秧苗期)以稻蓟马为主;中期(7间,分蘖至孕穗期)以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为主,兼有一定的二化螟和稻苞虫、造成叶害、枯心和枯鞘;后期(9间,抽穗灌浆期)以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叶蝉为主,影响谷粒的饱满或造成植株穿顶倒伏。 水稻田间的天敌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类群,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捕食性天敌,其中蜘蛛的数量约占 70%它们对中稻中后期的飞虱、叶蝉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在蛛虫比为 1:5 情况下,完全可以控制危害。 另一类是寄生性天敌,主要是膜翅目的种类,其中卵寄生蜂的作用占主要地位。 如赤眼蜂对稻纵卷叶 3、螟的卵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一般一、二代的寄生率为 10%三、四代的寄生率为 40%有些年份可达 80%;幼虫寄生蜂(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二化螟绒茧蜂)的寄生率可达 20%左右。 后期稻飞缨小蜂、线虫的寄生率有时也可达40%蛹期寄生蝇的寄生率也比较高。 据估计,在一般情况下,害虫卵、幼虫、蛹的综合控制效果可达 50%二、防治稻田害虫协调用药的方法1、秧苗移栽期稻蓟马的协调用药。 稻蓟马在秧田期发生,通过移栽带入大田,常使大田分蘖期稻株受害。 过去大田防治蓟马费用较大,对天敌杀伤严重,不符合协调防治的原则。 若在秧田移栽前,在秧床播种前施用呋喃丹,利用其内吸和残效期长的特点。 可以保持秧苗移栽后一个月内基本免受 4、蓟马危害。 这种施药方法对稻田蜘蛛、隐翅虫等影响不大。 如果秋田期没有用呋喃丹进行处理,移栽大田后受蓟马危害时,可用杀虫双、快杀灵、菊马乳油等农药进行防治,效果比乐果或其他有机磷农药好,且又对天敌的影响小。 2、防治中期害虫协调用药的种类。 在防治中稻中期害虫的协调用药上,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等效果在 90%以上的农药有:亩用 油 100 克加杀虫单 30 克或杀虫单 50 克加三唑磷 75 克,以 油加杀虫单的效果最好。 水稻中期以后,叶片遮挡,使用喷雾施药法可大大减少对中、下部天敌的杀伤,有利于天敌和存活和繁殖。 3、防治后期害虫协调用药的种类。 用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每亩 20兑水75 公斤喷雾,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可达 90%以上。 此药击倒力强,药效可持续1 个月左右,且不因秋末低温而影响药效,对蜘蛛等天敌杀伤力小,较其他有机磷农药效果好。 季中稻害虫药剂协调防治的措施是:呋喃丹在秧田播种前处理土壤,或大田苗期使用杀虫双、快杀灵、菊马乳油等防治稻蓟马;分蘖孕穗期使用 油加杀虫单或三唑磷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苞虫等;抽穗灌浆期使用扑虱灵、叶蝉散防治稻飞虱。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