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托竹荪人工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托竹荪是我国特产,肉厚味香,营养丰富,为上等“山珍”,每千克干品外贸出口价值在 5080 美元。 有关红托竹荪的栽培技术及管理经验如下。 1 菌种选择与制作目前国内人工驯化栽培的红托竹荪品种较多,宜选用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且干品品味较高的优良品种,而且还应选择接种 1 年可连收23 年的品种。 原种和栽培种制作配方:木屑或棉籽壳 76%,麦皮 20%,白糖 1%,石灰粉 2%,过磷酸钙 尿素 磷酸二氢钾 硫酸镁 料水比例为11.2,。 料拌好后装瓶,要求下松上稍实,中间打洞,置于 方厘米压力下灭菌 时,待培养基冷却至 25时可接种,接完种置于 2224通风黑暗的培养室内培养 7080 后可用做扩 2、大培养和栽培用。 2 栽培季节与场所选择红托竹荪要求在偏阴湿环境下生长,栽培地应选择在海拔 5001000 米的地区,时间以 25 月、911 月为宜,最适宜温度在2026。 室内栽培采用地下或搭架两种方式,栽培架搭 23 层为宜,每层高 60 厘米,宽。 室外则选背阴处、土壤肥沃、半沙质酸性的田园地,无沙质土壤也可,但要另覆盖腐植土加沙质土壤。 栽培场所还应搭盖近全阴闭或全阴闭高 2米的遮阳棚。 3 培养料的配制及处理易腐烂的原料会使红托竹荪的菌蛋缺乏营养而萎蕾、死蕾,因此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 木材最好加工为长 1012 厘米规格。 杂竹、毛竹片可砍为长 50 厘米压裂后使用。 培养料中的竹料比例应在 3、30%以上,但竹丝、竹屑因保水性差不宜使用。 原料下种前先用 5%石灰澄清水浸 67 天,再用清水浸 2 天后清洗干净,使 降至 6捞起备用。 也可用发酵法,让原料浸透水后堆成高 ,宽 2 米的发酵堆,覆盖薄膜,待中心温度高达65时翻堆,一般每 7 天翻土次,待原料腐熟呈褐色、无氨臭味时便可使用。 4 栽培方法播种前 10 多天喷 1000 倍甲胺磷农药水溶液加 30%甲醛对栽培场地进行灭虫灭菌。 播种前 23 天把田园土壤整松做成高 50 厘米,宽 的畦床。 播种时把未干的混合培养料铺 46 厘米厚,然后播菌种,再铺 810 厘米培养料,再播菌种,第三层铺 24 厘米厚,即覆以腐植土 46 厘米,腐植 4、土需先灭虫灭菌,土质含水量保持不干不湿。 之后,再盖上 2 厘米厚微湿的竹叶、茅草或松针叶,最后盖膜保温保湿发菌。 每平方米计用干料 2025 千克,菌种34 千克,要求播种过程中菌种不碎并严格避光。 5 科学管理播种后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 65%75%,空气相对湿度为 85%。 前 15天不必喷水,7 天后每 3 天揭膜通风 30 分钟,温度超过 30时也应揭膜,夜间盖上。 在正常气温下播种 50 天后,菌种长出土面,应加大湿度不使畦面遮盖物干燥,待菌丝布满畦面后,降低畦面湿度使菌丝缺水倒伏,转入培养料继续吸取营养,7080 后菌丝布满整个料面。 这时再喷 1 次重水,以水不漏入培养料为准,夜间掀开膜,次 5、日早上再盖膜,使昼夜温差达 10以上,待表土稍干后再喷水。 第一潮菇每平方米可长成熟菌蛋 6080 个,出菇后,膜内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温度不超过 34,使菌蛋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里发育。 日通风 12 小时,超过温度应及时揭膜。 3035 天后菌蛋已进入成熟,横端桃尖形凸起,此时期要多喷水,水量以不漏料为准,95%,有利于子实体分化。 红托竹荪破蛋撒裙时间一般在夜间 9 时开始,次日清晨 34 时撒裙完毕,少量在白天撒裙,应及时采收脱水烘干,包装出售。 第一潮菇收完后应补足培养料和土壤的原来水分,继续管理出菇。 水管理掌握方法是多菇多喷,少菇少喷,高温干燥多喷,低温湿度大时少喷,雨天可少喷或不喷。 6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室内应保持环境卫生,杜绝虫害来源,室内外场所每月灭虫 2 次,发现虫害应及时诱杀。 畦面土壤发现曲霉、毛霉和根霉应清除后用石灰粉撒放受害部位,待灭菌后更换土壤,高温高湿天应加强通风少喷水。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