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初步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度 15~ 50m,一般 20~ 35m,除石灰岩风化带含水层富水性较强外,其它砂岩、砂质泥岩等岩层属弱含水层到隔水层,局部为弱透水层。 11901 孔抽水,单位涌水量第十章 电 气 17 m,渗透系数<。 ⑥、新近系中底部砂砾石含水层 新近系中部存在 1~3 层中、细砂,含乘压水,井检 1 孔抽水单位涌水量 l/,渗透系数 m/d,水位标高 ,属中等富水含水层, PH值为。 本井田范围内,新近系底部未见砂砾石层(俗称“底含”)含水层,底部砾石为古河床相,主要分布在勘探区西、东部,由砾石、砂砾石组成,呈半固结状态,其渗透率介于含水与弱透水之间,属弱富水含水层,对矿床影响不大。 ⑦、第四系含水层 主要由冲积 砾石 和细至中粗砂组成,级配差别大,多位于中上段。 普查区西部山前多为 砾卵石层,含水层埋藏较浅,厚度 ~ ,含水丰富;中、东部多为砂、砾石含水层,多层相间分布,调查含水层厚度 ~ ,富水性较强。 区内民用机井简易抽水试验,单井单位涌水量 1~ ;水位标高 ~ , pH 值呈中性。 由于含水层埋藏浅易受环境污染,所采三组水样的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均严重超标。 隔水层 ①、本溪组铝质泥岩隔水层 系指奥陶系含水层上覆的铝质泥岩层、局部薄层砂岩和砂质泥岩层,全区发育,厚度 ~ ,分布连续稳定,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 ②、太原组中段砂泥岩隔水层 系指 L4 顶至 L7 底之间的砂岩、泥岩、薄层灰岩及薄煤等岩层,该层段总厚度 ~ ,以泥质岩层为主体,为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第十章 电 气 18 水层之间的主要隔水层。 ③、二 1煤底板砂泥岩隔水层 系指二 1煤底板至 L8灰岩顶之间的砂泥岩互层,以泥质类岩层为主。 该段的总厚度为 ~ ,平均 ,其分布连续稳定,是良好的隔水层段,但遇构造处隔水层变薄,隔水性明显降低。 ④、新近系泥质隔水层 由一套河湖相沉积的粘土、砂质粘土组成,厚度 215~ 571m,呈半固结状态,隔水性良 好,可阻隔地表水、浅层水对矿床的影响。 ㈣、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地表水和新生界孔隙水距二 1煤层间距大,其间有 366~ 594m 粘土相隔,对矿床无充水意义。 表土段底部在本井田未见“底含”分布,勘探区西、东部存在的底部砾石层多被粘土胶结,其渗透率介于含水与弱透水之间,属弱富水,对矿床影响不大,但在基岩厚度较薄处应引起重视。 二 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易疏排。 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为二 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其水量较丰富,水头压力大,补给强度中等。 正常情况下,由于二 1煤层底板隔水层( 24~ 40m)的存在,不会造成直接充水,但在构造断裂带和隔水层变薄区,底板灰岩含水层具充水威胁。 本井田北东向断裂构造较发育,断层均为导水断层,富水性强,对开采威胁大。 井田北浅部灰岩隐伏露头地带,汇集了丰富的岩溶裂隙水,未来矿井大降深排水时,会形成回流,成为二 1煤层充水水源。 ㈤、预算矿井涌水量 第十章 电 气 19 全矿井涌水量 勘探报告对 二 1煤层顶、底板充水含水层进行了抽水试验,共抽水 9层次,其中奥灰 1 层次、太原群上段 4 层次,顶板 1 层次,利用抽水参数用解析法预算全矿井和 510m 水平正常涌水量分别为 、。 另外,利用邻近 XX 和 XX 吴村煤矿实际涌水资料用比 拟法预算全矿井和 510m 水平正常涌水量分别为 、。 总体认为,公式法预算与比拟法预算结果比较接近,但还存在有差距,主要原因勘探报告认为是 XX 矿井下暴露条件还不够充分,而吴村煤矿开采水平较浅。 故勘探报告推荐以解析法计算的涌水量结果,最大涌水量按正常值的 ~ 倍计算,故 XX 一矿预算涌水 量为: 正常涌水量 最大涌水量 510m 水 平 m3/h m3/h 全矿井 m3/h m3/h 设计利用全矿井涌水量作为井底主排水设备选型的依据。 下山涌水量 全矿井涌水量减去 510m 水平涌水量应为水平下涌水量,正常,最大涌水量 m3/h,设计认为取该数值水平下涌水量偏小。 根据同类条件矿井下山实际涌水量资料,取采区正常涌水量700m3/h,最大涌水量 1200m3/h,作为下山采 区排水设备选型的依据。 需要指出,上述预算的涌水量与实际难免会有出入,生产当中应根据实际暴露情况,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五、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㈠、瓦斯 本区以往地质工作二 1煤层集气式采瓦斯样 5 个,解吸法采瓦斯样 3第十章 电 气 20 个,本次地质勘探解吸法采瓦斯样 9 个,采样深度 ~,并进行了瓦斯成分、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见表 123。 二 1煤层瓦斯测试结果表 表 123 煤层 统计 结果 瓦斯成分( %) 瓦斯含量( ml/gr) O2( %) 煤质分析( %) CO2 CH4 N2 CO2 CH4 N2 自然 加热 Mad Ad 二 1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点数 13 13 13 14 14 14 13 14 14 14 由上表可知,二 1煤层瓦斯成分中以 N2 为主,占 %, CH4成分占 %,通常情况下,瓦斯成分中 CH4成分小于 80%,称为瓦斯风化带,本井田 CH4 成分远小于 80%,二 1煤层处在 CH4成分极小的瓦斯风化带之中。 瓦斯含量中 CH4含量在 0~,二 1煤层 15 个瓦斯取样点测试,除 1 孔( 11807)含量 ,余下 14 个孔最高 CH4 含量,其中有 7 孔 CH4含量小于 ,平均 ,煤层中 CH4含量较低。 据此判定,未来矿井生产应属低瓦斯矿井。 分析本井田瓦斯较低的原因是: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断裂构造具有多期活动性,使煤系地层经历了长期暴露和强裂剥蚀,原始含气量降低,加之煤层上覆基岩残留较薄,覆盖松散地层巨厚,断层形成的断块和张性裂隙较发育,为瓦斯逸散又提供了通道,从而造成本井田瓦斯普遍较低。 ㈡、煤尘爆炸性 测定 5 个点 8 个样,无火焰产生,二 1 煤鉴定无煤尘爆炸危险性。 ㈢、煤的自燃倾向 第十章 电 气 21 测定 5 个点 8 个样,还原样与氧化样着火点温度之差为 9~16176。 ,均小于 25℃,故二 1 煤层属不易自燃煤层。 ㈣、地温 XX 勘探区普查阶段进行了 8 个孔简易测温,最大测温深度 760m( 4403 孔),最高温度 ℃( 11602), 平均地温梯度 ℃ /百米,二 1煤层底板温度 ~℃,全区二 1 煤层无热害,地温正 常。 ㈤、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 新生界冲积层条件 新生界平均厚度 ,上部第四系为一山前冲积沉积,第四系底部为冲、洪积卵石层,富水程度较强;下部新近系大部分为粘土、粉砂质粘土,其次为中、细砂,部分受上覆土层自重压力影响,部分呈半固结状态。 粘土、粉砂质粘土抗压强度 ~,内聚力~ MPa,塑限 ~%,膨胀率 ~%,孔隙比~,含水量 ~%。 煤层顶板基岩保留层条件 煤层顶板基岩主要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地层,厚度一般大于 30m,不足 30m 的范围:在 F16 断层以北分布于 11201 孔东侧; F16 和 F17 之间分布有三处,一是 12205~11901 孔一线,宽度 800~1500m,第二处是 7304孔至 F17 之间,第三处是煤层露头附近,宽度 200~500m。 总体趋势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煤层顶板基岩厚度小于 30m 范围多为破碎状态,结构疏松, 30m 以下基本保留原岩特征。 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 二 1煤顶板:直接顶厚度 一般 3~ 6m,岩石完整性与稳定性均较好,顶板易于管理。 岩性有砂质泥岩及粉矿岩、泥岩和少部分砂岩。 分布情况为: F16~ F17块段中部(含首采区)和 F15~ F16 块段浅部 6004 孔以浅,第十章 电 气 22 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和粉砂岩, 11602 孔和 11902 孔周围直接顶为砂岩,其余范围包括 F16~ F17 块段浅部和整个井田深部均为泥岩顶板。 按面积统计,砂岩顶板占 5%,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占 35%,泥岩占 60%。 砂质泥岩抗压强度 ~,属半坚硬岩类。 零星分布的伪顶厚 ~,随采随落。 老顶多为 8~12m 中粗粒砂岩(大 占砂岩),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吸水后抗压强度 ~,岩石坚硬、稳定性较好。 二 1煤底板:底板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二 1煤下部到第一层石灰岩之间厚度 ~,一般 10~15m,底板岩层总体完整性较好,但部分泥岩底板有泥化现象。 与顶板大占砂岩相对应,底板有中细粒砂岩,厚 左右。 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 1)岩石 RQD 指标统计:首采区内 4 个孔统计结果以中等 ~差为主,其他区域 5 个孔统计 RQD 指标中等 ~好为主。 分析首采区指标低的原因是这些钻孔多数靠近断层分布。 ( 2)泥岩和砂质泥 岩吸水后强度明显降低,泥岩干燥状态下抗压强度 24~30MPa,吸水后 ~,砂质泥岩干燥状态下强度 13~36MPa,吸水后 6~24MPa。 但在长达 10~30 天的岩石浸水试验观测中,各类岩块没有泥化、崩解现象,显示了顶底板岩石遇水变化不大的特点。 ( 3)断层发育处,岩石原生结构遭到破坏,裂隙发育,强度降低。 附:二 1煤层上覆基岩保留厚度等值线图 122。 六、勘探程度及矿井资源条件评述 勘探程度评述 本区以往地质工作始于 1955 年,先后由中南煤田地质局、 XX 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XX 煤田地质 局三队和 XX 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在本区进第十章 电 气 23 行过地质工作,止 20xx 年 8 月,全井田以往施工钻孔 39 孔,工程量,完成二维地震测线 25 条,剖面长 65km,物理点 3936 个。 提交的成果有《 XX 煤田墙南 ~XX 地区地震勘探报告》、《 XX 省 XX 煤田XX 矿区普查报告》。 本次勘探始于 20xx 年 10 月,止于 20xx 年 6 月,完成钻孔 20 孔,其中一般地质孔 14 孔,水文孔 6 孔,工程量 13800m,完成二维地震测线 29 条,剖面长 127km,物理点 6660 个,首采区完成三维地震勘探,三维范围在 F16 与 F17 断层之间,深 部至 6405 孔,浅部至 11901 孔,三维面积 11km2。 经过钻探和物探,查明了井田构造形态、井田边界断层、先期开采地段大于等于 30m 断层,首采区落差大于 5m 断层,查明了煤层赋存条件及其开采技术条件,确定了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并预算了矿井涌水量。 综合历次勘探,全井田范围共施工钻孔 59 孔,平均每平方 个钻孔,勘探方法采用了综合勘探方法,地震与钻探相互利用,互为补充,勘探工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尤其是井底车场及首采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大大提高了勘探精度,满足了矿井设计和生产要求。 矿井资源及开采条件评述 本井田资源可靠,储量丰富,煤层属稳定型厚煤层,倾角 2~6176。 ,大部分区域属近水平煤层,煤质属低中灰、特低硫的优质无烟煤。 煤层瓦斯小,属低瓦斯矿井,煤尘无爆炸性,煤层不易自燃,地温正常,煤层开采技术条件较简单,井田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井开采条件较好,但建井条件较为复杂,煤系地层上覆巨厚冲积层,需要冻结法凿井,冻结深度达 575m,虽然冻结深度较深,但目前的冻结凿井技术是可 行的。 第二章 井田开拓 第十章 电 气 24 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可采储量 一、矿区范围与井田划分 本井田位于 XX 矿区内。 XX 矿区位于 XX 煤田东 部,矿区西南以 峪河断层 (F20)及二 1 煤 1100m 底板等高线为界,西及西北部以耿 村断层( F15)为界, 北及东北部以 一 1 煤层露头为界,东部以 石庄断层 (F9)为界,东西长约 23km,南北宽 ~ 10km,矿区面积。 由于受构造影响,整个矿区煤田沿走向被北东向发育的 F1 F1 F17 及 F17F1 F19 五组断层切割成四个块段,块段之间煤层上下错断 50~ 500m,最小者为 F16 断层 50~ 150m 左右,最大者为 F17 及 F171断层达 500m,各块段煤层赋存深度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 状逐级下降。 考虑到 F17 及 F171 断层断距较大,整个矿区建一对矿井开发,井下巷道不仅穿越断层多、风险大、不安全,而且井下水平多、开拓部署困难,在断裂构造较发育的条件下,全矿区建一个矿井,其开发强度过大,中、后期保产困难,技术经济不合理。 鉴于此,根据矿区地质条件和煤层分布情况,全矿区规划为两对矿井,两矿井之间以 F17 断层为界, F17断层以西为 XX 一矿, F17 断层以东为 XX 二矿,矿区先期勘探开发。煤矿开采初步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