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福达纸业果袋纸生产废水处理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处理污水的能力。 ( 3) 果袋纸废水的原料含有蜡质和炭黑,这类物质在水体流速 低于 体中较易出现上浮,炭黑是碳不完全燃烧形成的产物,在溶于水中搅动力不足或静止的状态下极易出现变稠和上浮。 因此,根据这两种物 质的特性,设计隔油调节池即可处理。 ( 4) 充分考虑到 悬浮物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 因此在设计上考虑建设高架斜筛收浆。 ( 5) 废水中 含有染料颜色,且炭黑类物质属于无机物 , 在生物脱色和无机物的去除上,厌氧高浓污泥是较理想的选择。 但是由于废水的污染物浓度不高,厌氧段的高浓污泥 生长慢,无法实现 120xxmg/L 的高浓吸附降解污泥。 因此,考虑采用 A、 B 法工艺,即为前段高浓污泥法,后段活性污泥与接触氧化组合法。 ( 6) 充分发挥微生物兼氧菌、好氧菌、活性污泥、生物膜对环境要求不同,以及各自去除污染物不同的特点,合理地 将这些功能设在处理工艺中,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也只有以这些复合的生化处理功能为主,再辅以前端沉降收浆,后端物化沉滤,潜江福达纸业有限公司果袋纸生产废水 设计方案 8 才能确保废水低成本稳定达标排放。 三、设计范围 企业将废水送到废水处理站总进水口,站内废水处理达标工艺流程相关的设备设施及总排水口属本方案设计范围。 围墙、道路、绿化、站外水、电、热管网、库房、运输等公共设施不在本方案设计范围内。 潜江福达纸业有限公司果袋纸生产废水 设计方案 9 第 三 章 、 设计参数 一、 水 量 、水质 : 废水水量: 7000m3/d 废水水质见下表 CODcr mg/L BOD mg/L SS mg/L PH 1800 450 1000 69 二 、 排放 标准 : 执行《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354420xx): CODcr mg/L BOD mg/L SS mg/L PH 50 10 10 69 潜江福达纸业有限公司果袋纸生产废水 设计方案 10 第 四 章、 工艺流程 一 、 工艺流程 方框图 达标排放 隔油调节池 污泥回流 斜网收浆 一沉池 A 段好氧池 B 段好氧池 二沉池 生产废水 污泥浓缩池 剩余污泥 污泥脱水机 污泥外运 污泥 回收浆料 潜江福达纸业有限公司果袋纸生产废水 设计方案 11 第 五 章 、 主要 处理单元工艺论述 一 、 隔油调节池 箱板纸 生产 车间的废水 进入原有污水处理老系统;脱墨纸和果袋纸生产车间的废水自流汇总到 新建污水 处理站 的隔油调节池 ,由收浆提升泵扬送到 1组 200目斜网收浆 ( 可考虑在车间内收浆 ) 二、 一沉池(幅流池) 收浆后废水在此沉淀分离废水中较大颗粒的悬浮物。 池顶设行走式刮泥机, 将沉淀污泥刮到进水端池底积泥斗内,由 污泥泵送污泥浓缩池。 三、 A、B好氧池 A、B法好氧池理论上属于二级好氧池,前段A法为高浓曝气池,B法后段为低浓曝气池,该工艺充分考虑到好氧活性污泥的需氧量阶梯曲线,保证了活性污泥 阶梯型良好的 降解 性,是一种较理想的工艺。 在这次 的设计中,我们将该工艺进行了优化和改良,使其具备更强的处理能力。 使其具备了 生物选择法、 推流式活性污泥法、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 四种方法。 一级 A段 好氧池采用 高浓 活性污泥法处理 +生物接触氧化法 , 二级B段采用生物接触氧化+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池 内 微生物群体具有自发絮凝性,在曝气池原有菌胶团作用下很快絮凝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沉降性能,只要废水与菌群充分混合,保证大污泥回流量和供氧量,就具有极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且具有广泛分布的生物降解潜能,极利于废水好氧生化的初级阶段。 为了满足生化要求,通过 A段 前 端 设置的 倒伞旋混切割型 曝气器来增加 前端 废水中的溶解氧 和混合性 ,为 高浓 微生物提供氧 气 和对混合液进行搅拌。 高 负荷好氧活性污泥曝气池污泥浓度高,泥龄长, 二沉池 用污泥回流泵使菌泥回到池进口与进水充分接触可提高去除率,回流污泥量约为 100%。 剩余污泥送到污泥浓缩池。 A段后端 采用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好氧生化处理工艺,接触氧化技术是一种好氧生物膜法工艺,接触氧化池内装有弹性立体填料,部分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潜江福达纸业有限公司果袋纸生产废水 设计方案 12 生长于填料表面,部分则是絮状悬浮生长于水中。 因此它兼有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二者的特点。 当接触氧化池体积较大 时,很难实现完全混合的水力流态,因此需要在池型结构上进行考虑,为此我们将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为多格 S 形推流运行,通过对池型布局的改变,完全可以克服诸如短流、水和填料接触不佳等缺点,从而达到了相应的处理效果。 总结起来,这种布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避免单级单段式的短流现象,保证了水和填料的充分混合; 2)、 每段渐次有一个 COD 浓度梯度,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有机物向微生物细胞的传递,从动力学角度保证了去除效果; 3)、 每段的生物相均不相同,从而最大程度保证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在一个最佳的位置上。 接触氧化技术的主要特点: 1)、 由于填料的比表面积大,池内的充氧条件良好,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都高于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及生物滤池,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 2)、 由于相当一部分微生物固着在填料表面,生物接触氧化法不需要设污泥回流系统,也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便; 3)、 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属完全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4)、 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生物固体量多,当有机容积负荷较高时,其 F/M 比可以保持在一定水平,因此 污泥产量可相当于或低于活性污泥法。 5) .当接触氧化池体积较大时 , 很难实现完全混合的水力流态 , 因此需要在池型结构上进行考虑 , 通过对池型布局的改变 , 完全可以克服诸如短流 、 水和填料接触不佳等缺点 , 从而达到了相应的处理效果。 潜江福达纸业有限公司果袋纸生产废水 设计方案 13 四、二沉池 A、B法好氧池的出水自流进入二沉池,二沉池设计花墙布水器提高泥水沉淀分离效果。 二沉池污泥由污泥泵送入好氧池进行污泥回流。 剩余污泥进入污泥池。 主要生物处理技术的比较 工艺或技术 传统活性污泥法 氧化沟 (塘) 生物接触氧化法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工艺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艺 SBR BOD 负荷 一般 较低 较高 较低 较高 较高 BOD 去除效率 好 好 好 好 好 较好 进水 COD 较低 一般 较高 较低 较高 较高 抗冲击负荷 较差 一般 较好 较差 改进后较好 较好 抗丝状膨胀 较差 一般 好 较差 改进后较好 较好 脱氮除磷 无 有 无 无 无 有 投 资 大 大 较大 大 一般 较大 占地面积 一般 较大 较小 大 一般 较大 运行控制 简单 较复杂 简单 简单 简单 复杂 自控要求 简单 较复杂 简单 简单 简单 复杂 设备维修 一般 复杂 一般 一般 一般 复杂 潜江福达纸业有限公司果袋纸生产废水 设计方案。潜江福达纸业果袋纸生产废水处理方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筑前先对底基层进行清理洒水润湿。 按每 10 米一个桩进行恢复放线,然后进行水平测量为摊铺机的摊铺提供摊铺数据。 水泥稳定碎石采用厂拌法施工,采用 1 台 WBC200B 型水泥稳定土拌和站拌和。 拌和站在开工前半个月内安装调试完毕。 安装前先对整个场地进行碾压,同时修筑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并对碎石堆放场地进行地坪硬化处理。 提前 进行备料,料场的材料存量确 保施工的连续性。 ②拌和及运输
对施工过程实行“预先策划,过程监督,事后总结”的监控方法,针对不同时间、不同的进度、不同的部位,以分项滨江花月小区 A31~10楼 会所 安全组织设计 浙江德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7 工程为基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由施工员对相关班组 人员进行交底,由施工员进行一次小结,每一分部完成后,由安全领导小组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
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0xx 年我国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 12352 亿元,同比增长 %,比去年同期增幅高出 3 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 %,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 %。 其中 12 月份,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实现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增幅高出 个百分点,比
米宽 支路三四 m 16 米宽 三 桥涵工程 m 30 处 大桥 m/座 : 1000≥L≥100 中桥 m/座 : 100m> L> 30m 小桥 m/座 : 30m> L> 8m 桥梁全长 m 涵洞 道 —— 四 绿化工程 m2 二 、项目建设符合 XXXXXX 商务区及 XX 市总体规划要求,所确 8 定的方案、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三、 项目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约 万元,
具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需要配臵有关设备及器具。 具体见辅助资料表B5:材料试验、质检仪器设备表。 (五)测量基准交底、复测及验收 检测和测量仪器等计量器具提前做好计量鉴定,保证在本工程使用的所有器具均在检定有效期内,并做好台帐记录。 (六)现场准备 1. 临时供水、供电 工程中标之后,要组织编制《临时用水方案》及《临时用电方案》,这些方案要综合考虑生产 、生活、消防等各方面的因素,经计算确定用水
... 81 施工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 ........................................................................................................ 8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