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的空间变化1内容摘要:

江、云南等省区,参加国营农场建设; ③大批农村人口从东部稠密地区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 主要迁出地区是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省。 材料二: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情况与过去有很大变化。 一是城市化, 20年来已经有近 2亿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城镇,转变为城市人口;二是民工流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吸引了大批外来打工者。 同时由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力,加上国家采取了相对开放的人口流动政策。 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 “ 民工潮 ”。 1994年外出打工的农民有 5000万。 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大约为1.4亿人,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 民工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内地流向东部沿海;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其中 70%以上流入了各大中城市。 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贵州等省区是主要的迁出地区; 迁入地主要是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 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大体上以什么年限为界,分为两个不同历史时期。 ( 20世纪 80年代中期)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后, 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流向和特点有什么差异。 (完成下列表格)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规模小 由川、鲁、苏、沪、皖、豫、冀等省迁往西北、东北 和西南 国家改革 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数量大、频率高 内地 ——沿海 山区 ——平原 贫困 ——发达 农村 城市 讨论: “ 民工潮 ” 对迁入地(城市)和迁出地(农 村)有什么影响。 (提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 老师的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大规模 “ 民工潮 ” ,一方面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廉价劳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加快了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客观上起到了调节各地的人口分布和人才余缺;缩小城乡、工农差别;加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另一方面,也可能加重城市的就业压力,造成部分农村主要劳动力的流失;特别是盲目无序的人口流动,也会加重城市和交通的负荷,加重城市环境问题,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等。 活动:读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相关资料和地图,完成表格。 资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为欧 洲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创造了条件。 ( 1)欧洲人迁往美洲。 到达美洲的欧洲人,除了殖民主者外,还有以下几种人:一 种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在生计 无靠的情况下,飘洋过海,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