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二)课件沪科版必修2内容摘要:
目开关 知识 储备区 学习 探究区 自我 检测区 二、对平抛运动的理解 1 . 平抛运动的性质 加速度为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 . 平抛运动的特点 ( 1 ) 理想化特点:物理上提出的平抛运动是 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即把物体看成质点, 抛出后只考虑重力作用,忽略空气阻力. ( 2 ) 匀变速特点:平抛运动的加速度恒定, 始终等于重力加速度,且重力与速度不共线. ( 3 ) 速度变化特点: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 , Δ v = g Δ t ,方向竖直 ,如图 2 所示. 图 2 相同 向下 g 本学案栏目开关 知识 储备区 学习 探究区 自我 检测区 解析 ( 1 ) 如图所示,设经时间 t 小球落地, 此时小球竖直分速度 v y = v 2t - v 20 ,且 v y = gt , 由以上两式得 t =v 2t - v 20g. 例 1 一小球以初速度 v 0 水平抛出,落地时速度为 v t,阻力不计.求: ( 1) 小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 2) 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 ( 3) 水平射程; ( 4) 小球的位移. ( 2 ) 在竖直方向上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则 y =12 gt2 = 12 g 1g 2 ( v 2t - v 20 ) =v 2t - v 202 g 本学案栏目开关 知识 储备区 学习 探究区 自我 检测区 ( 3 ) 在水平方向上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x = v 0 t =v 0 v 2t - v 20g . ( 4 ) 小球的位移大小 s = x 2 + y 2 =12 g2 v 20 v 2t - 3 v 40 + v 4t 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为 t a n α =yx=v 2t - v 202 v 0 答案 ( 1 ) v 2t - v 20g ( 2 ) v 2t - v 202 g ( 3 ) v 0 v 2t - v 20g 412 g 2 v 20 v 2t - 3 v 40 + v 4t ,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为 t an α=v 2t - v 202 v 0 . 本学案栏目开关 知识 储备区 学习 探究区 自我 检测区 针对训练 如图 3 所示,从某高度水平抛出一 小球,经过时间 t 到达地面时其速度与水平 方向的夹角为 θ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 度为 g ,求物体水平抛出的初速度 v 0 . 图 3 解析 落地时竖直分速度 v y = gt。12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二)课件沪科版必修2
相关推荐
中任取一张,抽到 K 就不可能抽到 J , 抽到 J 就不可能抽到 K ,故事件 C 与事件 A 不可能同时 发生, A 与 C 互斥,又抽不到 K 不一定抽到 J ,故 A 与 C 并非对立事件,又 P ( C ) =452=113, P ( AC ) = 0 , P ( AC ) ≠ P ( C ) P ( A ) 所以 A 、 C 不相互独立. 规律方法 利用相互独立事件的定义 [即
(2) y=f(x)与 y=f(x+1)不可能是同一个函数 (3) f(x)=1与 g(x)=x0是同一函数 (4)定义域和值域都相同的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练习 下列各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
江、云南等省区,参加国营农场建设; ③大批农村人口从东部稠密地区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 主要迁出地区是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省。 材料二: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情况与过去有很大变化。 一是城市化, 20年来已经有近 2亿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城镇,转变为城市人口;二是民工流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
填写 • [结果 ]粒子数都是 1023个 , 所以人们也规定了含有 1023个粒子的物质为 1mol。 1mol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个 、一打一样 , 表示的是数量的单位。 “ 摩尔 ” 这个单位能包含多少个粒子。 这也是由我们定义的。 • 集体 ==== 个体 规定的较大数目 • 1打 = 1顶 12 • 1mol = 1个 1023 • [教师 ]我们把含有 1023
关系。 思考与交流 计算与讨论: 1个 氧原子的质量为: 1023g 1个 氢原子的质量为: 1024g 1个 铝原子的质量为: 1023g 分别计算: 1mol氧原子、氢原子、铝原子的质量 (保留正数 ) 讨论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mol几种物质的质量 64 g Cu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摩尔质量 符号: M 单位: g mol • 1mol O2的质量是 ( )
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mol/L) 溶液的体积( L) 溶质的摩尔质量( g/mol) )L/m o l(M %a1000 物质的量浓度16 三、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结论: 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前后 C1V1= C2V2 17 三、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C3V3 = C1V1+C2V2 ( 混合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总和不变 ) 18 课堂练习一 用 5molNaOH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