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市化2内容摘要:
迅速。 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年 份 1960年 1980年 2020年 世界人口(亿) 30 45 60 发达国家 总人口 (亿 ) 10 12 15 城市人口 (亿 ) 5 8 11 比例 (%) 50 67 72 发展中国家 总人口 (亿 ) 20 33 45 城市人口 (亿 ) 3 6 20 比例 (%) 15 20 4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 达 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 城市化特点 原 因 起步早 城市化水平高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大都市带出现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起步晚 , 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工业化早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二战后纷纷独立 ,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 , 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人口基数大 , 增长快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 , 人口增长过快 , 农村劳动力过剩 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逆城市化现象 时间: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开始 发生空间: 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含义: 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表现: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迁移方向 中心城区 向 郊区 城市 向 乡村、小城镇 郊区人口 向市区 城市人口数量 增加 减少 增加。23城市化2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2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2
,相邻两页书也构成二面角 .随着打开的程度不同,可得到不同的二面角,这些二面角的区别在哪里。 思考 2:我们设想用一个平面角来反映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的相对倾斜度,那么平面角的顶点应选在何处。 角的两边在如何分布。 l α β 思考 3:在二面角 α lβ 的棱上取一点 O,过点 O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任作两条射线 OA, OB,能否用∠ AOB来刻画二面角的张开程度。 l α β O A B
2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2
两个平面垂直,则 一个平面内 垂直于交线 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 已知:平面 α ⊥ 平面 β , α ∩ β =CD, 求证: AB⊥ β 证明: ∩ AB α , AB⊥CD. 在平面 β 内过 B点作 BE⊥CD , 又 ∵ AB⊥CD , ∴∠ABE 就是二面角 α CDβ 的平面角, ∴∠ABE=90。 即 AB⊥BE 又 ∵ CD∩BE=B , ∴AB⊥ β ABC
23氧化还原反应3[人教必修一]
aCO3 CaO + CO2 (9) SO2 + PbO2 PbSO4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四 “双线桥”法 步骤: ,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种元素。 “失去”、“得到”的电子总数 注意:失电子数 = 得电子数 Mg + Cl
23氧化还原反应1[人教必修一]
各反应物、生成物各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2)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呢。 [小结 ] 从 NaCl的形成看 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 得失 ,即氧化还原反应的 实质是有电子的得失。 4. 实质 :电子发生转移 (得失或偏移 ) 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 氧化反应 ,失 e、价升 ;还原反应 ,得 e、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