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内容摘要:

1、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格化育秧、机械化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 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效、高产稳产。 节本增效情况:采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成本可降到 2025 元/亩,加上用油、用工等其他费用,机插秧总成本是每亩 40 元左右,比人工作业(大约育秧 32 元+栽插 50 元=82 元)可节省 50%左右。 同时采用规格化育秧密度大,秧大田比为 1:100,比人工栽插的秧大田比 1:8 可节省秧田 92%。 实践证明采用机械化育插秧及配套的大田管理技术合计为每亩 3 工 2、?日,比人工栽插和大田管理 ?日可节省用工 60%,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可使秧苗定穴移栽,保证了秧苗个体的壮实和水稻群体的质量,宽行浅栽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以利于秧苗生根及水稻低节位分蘖,缩短返青期,增加有效分蘖,易使水稻生产实现稳产高产。 技术要点:(1)规格化育秧技术规格化育秧是机械化插秧的关键,常用的方式有双膜育秧、软盘育秧及硬盘育秧三种。 规格化育秧的显著特点是密度大、秧龄短,要求播种均匀、出苗整齐、根系发达、茎叶健壮、无病无杂。 育秧前期准备。 床土准备:床土宜选择菜园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手段进行碎土、过筛、拌肥,形成酸碱度适宜( 56)的营养 3、土。 每亩大田需备足营养土 100 千克,集中堆闷。 种子准备:品种选择:选择通过审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 双季稻应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每亩大田依据不同品种备足种子。 种子处理:种子需经选种、晒种、脱芒、药剂浸种、清洗、催芽、脱水处理。 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手段可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出芽整齐。 机械播种“破胸露白”即可,手工播种芽长不超过 2 毫米。 秧床准备: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或大棚秧床)。 按照秧田与大田 1:100 左右的比例备足秧田。 秧床规格为畦面宽约 140 厘米,秧沟宽约 30 厘米,深约 15 厘米;四周沟宽约 30 厘米以上、深约 25 厘米 4、。 秧床板面达到“实、平、光、直”。 机械播种。 为了确保规格化育秧质量,必须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方法,保证播种均匀度,出苗整齐。 工艺流程:铺放育秧载体装床土洒水播种覆土确定播种期:适宜播种期为当地常规栽插时间减去适宜机插的秧龄。 铺放载体:育秧载体有软盘、硬盘和有孔地膜。 根据不同水稻品种,每亩机插大田约需 1525 张软(硬)盘。 双膜育秧按每亩大田备足幅宽 150 厘米的有孔地膜,孔距一般为 23 厘米,孔径 米。 根据不同育秧方式铺放不同载体。 软(硬)盘紧密排放于秧床上。 双膜育秧将有孔地膜平铺于秧床上,四周用木条固定,以控制床土厚度。 铺底土:在育秧载体上铺放底土,土层厚 2 厘米左右,表面平整,并使床土 5、水分达到饱和状态。 装淤泥底土时,要待淤泥沉实后播种。 播种:规格化育秧需精量播种。 根据品种和当地农艺要求,选择适宜的播种量。 双膜育秧由于要切块切边,用种量略高于盘育秧。 播种后需覆土,覆土厚度 米左右,以不见芽谷为宜,覆土不宜拌肥和壮秧剂。 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搭拱棚或覆盖农膜后加盖稻草进行控温育秧。 秧苗管理:立苗:立苗期保温保湿,快出芽,出齐苗。 一般温度控制在 30左右,超过35时,应揭膜降温。 相对湿度保持在 80%以上。 遇到大雨,及时排水,避免秧床积水。 炼苗:一般在秧苗出土 2 厘米左右,揭膜炼苗。 揭膜原则: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 日平均气温低于 12,不宜揭膜。 温室育 6、秧炼苗温度,白天控制在 2025,超过 25通风降温;晚上低于 12,盖膜护苗。 水肥管理:先湿后干。 秧苗三叶期以前,保持盘土或床土湿润不发白。 移栽前控水,促进秧苗盘根老健,如遇大雨,需盖膜遮雨。 根据苗情及时追施断奶肥和送嫁肥。 病虫害防治:秧苗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防治工作。 同时,应经常拔除杂株和杂草,保证秧苗纯度。 秧苗标准:适宜机械化插秧的秧苗应要求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 参考标准为:叶龄 3 叶 1 芯,苗高 1225 厘米,茎粗 2毫米左右,根数 1215 条/苗。 (2)机械化插秧技术。 机械化插秧具有定苗定穴,栽深一致等特点。 大田质量要求机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 7、栽,耕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化插秧作业质量。 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田面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泥浆沉实,水层适中。 综合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无机肥。 整地后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并保持水层 23 天,即可薄水机插。 秧块准备插前秧块床土含水率 40%左右(用手指按住底土,以能够稍微按进去的程度为宜)。 将秧苗起盘后小心卷起,叠放于运秧车,堆放层数一般 23 层为宜,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清除田头放秧位置的石头、砖块等,防止粘在秧块上,打坏秧针),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严防烈日伤苗。 双膜育秧应按插秧机作业要求切块起秧,8 厘米、长为 58 厘 8、米左右的标准秧块。 插秧作业插秧:插秧作业前,机手须对插秧机作一次全面检查调试,各运动部件应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运动副的接触处加注润滑油,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 空秧箱装秧苗必须将插秧机苗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再装秧苗,防止出现漏插的情况。 秧块要紧贴秧箱,不能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要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注水润滑,使秧块下滑顺畅。 按照农艺要求,确定株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保证每亩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根据大田泥脚深度,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并根据土壤软硬度,通过调节仿形机构灵敏度来控制插深一致性,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 选择适宜的栽插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 9、侧对行器,秧作业质量:机械插秧的作业质量对水稻的高产、稳产影响至关重要。 作业质量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漏插:机插后插穴内无秧苗,漏插率5%;伤秧:秧苗插后茎基部有折伤、刺伤和切断现象,伤秧率4%;漂秧:插后秧苗漂浮在水(泥)面,漂秧率5%;勾秧:插后秧苗茎基部 90以上的弯曲,勾秧率4%;翻倒:秧苗倒于田中,叶梢部与泥面接触,翻倒率4%;均匀度:各穴秧苗株数与其平均株数的接近程度。 均匀度合格率85%;插秧深度一致性:一般插秧深度在 010 毫米(以秧苗土层上表面为基准)。 (3)大田管理配套技术根据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措施,促进秧苗早发稳长和低节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争取 10、足穗、大穗。 施肥。 施肥总量与当地的施肥总量相似。 基肥以有机肥和无机速效化肥相结合施用;分蘖肥宜分多次施用;穗肥以促花肥和保花肥相结合,以促花肥为主。 管水。 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栽后 2 天7 天间歇灌溉,扎根立苗。 活棵分蘖期浅水勤灌,促发根促分蘖;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时晒田,以“轻晒、勤晒”为主;拔节长穗期保持 10 天15 天浅水层,其它时间采用间歇湿润灌溉;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防止断水过早。 病虫草害防治。 与人工栽插水稻病虫草害防治的要求基本类同,可根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测和提供的药剂配方,有针对性的防治。 适宜区域: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适宜于全国水稻产区,尤其是长江流域、东北及南方丘陵的水稻主产区。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