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各部位发病症状内容摘要:
1、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部症状:病斑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 茎秆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 湿度大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并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 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 第二年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 2、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 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 每亩有 6 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 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 1834都可发生,以 2228最适。 发病相对湿度 7096%,90%以上最适。 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 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 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 灌水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 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湿润长穗,不提前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冈霉素 100法:对水 50 公斤喷雾或对水 400公斤泼浇。 1)20%粉锈宁乳油 50762)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g;(3)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g;(4)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 5075g;(5)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性粉剂 200g。 用量:每 667用药液 50 公斤。 专利查询。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