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发明水稻秸秆制作“草垫枕”技术内容摘要:

1、垫枕”技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近 6 亿吨,主要利用方式有四种即俗称的“四料”(肥料、饲料、燃料和工业原料),还有大约 20%即 吨秸秆没有利用。 一部分堆放在村边地头,是农村火灾的重大隐患,另一部分秸秆由于农作物茬口紧张,不能及时返回,为不影响播种,农民采取就地一烧了之,既浪费资源,区污染了环境,甚者严重地影响了铁路、公路、民航等正常的交通安全。 为此,一方面要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寻找试验秸秆新的综合利用方法,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成果的转化。 2000 年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关怀和支持下,湖北省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重点地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2、”,由农业部下拨 100 万元专项推广经费,重点解决武汉天河机场和 107 国道(湖北段)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环境污染、航运交通受阻、百姓生活受扰的问题,黄陂区被列入首批项目实施区,通过项目建设,基本上达到了“机场 15 公里范围内,公路两侧 2 公里范围内”的农作物秸秆禁烧。 为此,黄陂区农机服务中心及农机推广站被评为全省第三届农机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一种资源,除了认真抓好农作物秸秆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造纸、编织等工副业生产的原料外,黄陂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水稻秸秆(全区水稻秸秆近36 万吨,按 20%没有利用计算,有 7 万多吨秸秆白白浪费掉了)综合利用 3、技术试验研究。 一种以稻草(包括其他农作物秸秆和各种野杂草)为原料,经专用设备压缩成枕木型,外包防火布的新型“草垫枕”在黄陂区开发研制成功,并获国家专利,该产品落户祁家湾镇批量生产。 这种新型草垫枕被广泛用于钢铁运输、堆放,以草代木,起到垫枕防滑、缓种等作用。 现已被钢铁厂及铁路运输部门认可和使用,是一种新型实用环保产品。 这种综合利用途径,具有独特的技术、经济优势。 一条草垫枕生产线投产后,按月产量 1 万根计算,每年利用农作物秸秆 156 万公斤,全区剩余秸秆至少可保证 40 条草垫枕生产线的原料供应,其发展“秸秆经济”的潜力很大。 从 2000 年起,在黄陂区祁农湾镇已建成生产线一条,月产量仅 1 4、万条,今年上半年又增加生产线一条,月产量达到 2 万根,“以草代木”每年可综合利用秸秆资源四百多万公斤,相当于节省木材一万一千立方米,不仅有效消除了因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为当地农民增收近百万元,其产品广泛运用于钢铁运输等行业,供不应求,其它用户需用该产品现无货可供。 2005 年,该项目被武汉市农机化服务总站列为十大农机为农民增收行动之一,并安排了专款,黄陂区农机主管部门抓住时机,计划筹资 17 万元,再上两条生产线。 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启动。 本项目四条生产线全部建成后,月生产能力可达 4 万根,每条生产线用 12 个工人。 1 年的总收入可达 元水稻秸秆制作“草垫枕”项目的生态效益主要表 5、现在:一是改变了人们一烧了之,田野狼烟四起的旧观念,农作物变废为宝,有利于环境保护;二是以草代木,减少木材耗费,是真正的环保产品;三是生产过程无“三废”生产,生产过程是环保的。 水稻秸秆制作“草垫枕”项目的社会效益为:一是走出一条独具特色,适合本地实际又能大范围推广的新型实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中国农机化000 年 9 月专题报道了此项技术,为全国独创),有利于发展秸秆产业,壮大“秸秆经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也是我省今年重点推广的十大农业技术之一;二是就地转移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充分利用农村农闲时节,为农村妇女找到了方便的就业致富新门路,也为农村工业化找到了新的途径;三是变废为宝,防止农村火灾隐患,保证交通安全畅通;四是该产品以草代木,每条生产线可节约 5000 立方米成型木材。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