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地区日光节能温室栽培双孢菇技术内容摘要:

1、西宁地区由于夏季气候凉爽,正好适宜双孢菇的生长,而且生产的蘑菇品质优良,无污染、产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地方特色。 一般一栋 333 平方米的日光节能温室,采用双层膜加温栽培,一年种植一大茬,产量达 2500上,产值达 10000 元,成本 3500 元,纯收入达 6000 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现将几年来的生产经验总结如下。 1 栽培时间安排西宁地区日光节能温室双孢菇夏季栽培从 3 月中旬开始发料,4月中旬播种,6 月上旬出菇,至 10 月下旬采收结束;冬春季栽培从 8 月下旬开始发料,9 月下旬播种,覆土后越冬,翌年从 3 月底开始,经过调水,增温等技术措施后,于 4 月中旬开始出菇至 1 2、0 月下旬采收结束。 2 料西宁地区栽培双孢菇的培养料主要为麦草、牛粪、过磷酸钙、麻渣(油菜饼)、石膏、尿素等。 其配方比例为:麦草 47%,牛粪 47%,过磷酸钙 石膏 石灰 尿素 以一个 333 平方米的日光节能温室为例,各原料需要量为麦草 3000粪 3000磷酸钙80膏 45灰 60素 60渣 150草要求新鲜干燥、无腐烂变质,牛粪提前晒干、敲碎、过筛,麻渣提前打碎不能成块。 料发酵麦草预湿:在建堆前 3d 进行,用水把麦草充分淋湿,使麦草含水量达到 70%。 建堆:在温室内或在露天地势较高、易淋水的地方建堆。 先铺一层约 40的麦草,再铺约 3的牛粪,然后再撒上 1/8 的麻渣和 1/8的尿素 3、,从第 2 层起每层铺约 30的麦草,再铺约 3的牛粪,然后再撒上 1/8 的麻渣和 1/8 的尿素,一直铺 7 层,第 8 层铺少量的草和牛粪,加入剩余的麻渣和尿素,边堆边淋水,淋水量以略有少量水往外渗漏为止。 尤其在建第 1 层和第 2 层时不要淋水过多,以打湿牛粪为标准,不要让水从底下流出,以免肥料淋失,从第 3 层起要逐渐加大水量,以有少量水开始从底部流出为宜。 堆宽 高 长不限。 在堆制过程中,堆料的四周要求基本垂直,以利边料的发酵腐熟。 建好堆后用地膜覆盖堆顶部,既可保温保湿,又可防止日晒雨淋。 翻堆:堆建好后至发酵结束,需要进行 45 次翻堆。 第 1次翻堆在建堆后 78d 进行,并加入所需 4、的过磷酸钙。 翻堆时将底层和外层的料翻到中间,将中间的料翻到外层,使培养料发酵均匀。 一般后一次翻堆间隔的天数比前一次少 1d。 第 2 次和第 3 次翻堆时分别加入所需的石膏和石灰。 翻堆过程中,随着发酵的深入,培养料会变得越来越细碎,因而堆的高度、宽度也要相应地缩小。 每次翻堆后用薄膜覆盖堆顶部,以保温保湿。 从建堆至第 3 次翻堆为前发酵阶段。 该阶段应注意调整好培养料的水分,翻堆时用手捏一小把培养料,以指缝间有 23 滴水珠出现为准。 若水分不足,应重新补足,若水分过多,应摊开料堆稍加吹晒。 从第 4 次翻堆至发酵完成为后发酵阶段。 该阶段要求比较精细,一般不调水,若料过干要调水,必须用多菌灵处理的水或石 5、灰水来调节。 后发酵是整个发酵的关键,第四次翻堆后应将料堆全部用地膜覆盖(翻堆时用直径 1木棒在料堆上打通气孔),使料温在短时间内上升到 5864,并保持 12h,以杀死料中的杂菌(即巴氏消毒),然后采用扇动地膜等方法进行降温,若温度降到 4852,保持 34d 后便可拆堆,发酵完成。 若温度降不下来,进行再一次翻堆,即第 5 次翻堆,第 5 次翻过后用地膜覆盖保持 3 天左右,然后进行拆堆,发酵完成。 调整 :料堆摊开,散去料中的氨气等有害气体,料的 料过干,用 2%的石灰水调节;若料较湿,用石灰粉调节。 3 温室消毒及覆盖遮阳物地面消毒:温室内地面撒 50灰粉,然后用水将石灰粉打湿。 空间消毒:温室 6、空间可用硫磺、甲醛、敌敌畏等药剂熏蒸,1立方米空间用量为硫磺 10g,甲醛 8敌畏 2覆盖遮阳物:播种前在温室前坡面覆盖麦草进行遮光、降温。 在夏秋温度较高季节栽培,麦草厚度应不小于 10 月中旬麦草上面加盖一层塑料膜以提高室内温度,延长采菇期,提高产量。 在冬春季节栽培时覆盖的麦草厚度相应薄一些,但必须要加盖一层棚膜保温,以利于提早出菇。 4 播种及管理铺料:在播种之前将发酵好的料做成宽 6080 20右的垄,垄间距 35菌种准备:品种选用色泽纯白,子实体圆正,形态优美,肉质脆嫩的 2796。 菌种以麦粒菌种为好。 且菌丝生长均匀整齐、菌丝浓密、色泽白、菌龄适宜。 菌种用量 2 瓶/平方米(500)。 播 7、种:播种前先将器具、菌种瓶、手都要进行消毒,播种时先将 2/3 的菌种均匀撒播在垄面上,用手轻轻搔动,使菌种进入料内;然后将 1/3 的菌种撒在垄面上,用手或木板轻压,使菌种和培养料充分接触,播完后在料面上覆盖地膜或旧报纸,以保温保湿。 燔种后的管理:播种后前 3d 为菌种萌发期,不揭膜不通风保温保湿,从第 4d 起菌丝开始吃料,随菌丝生长,要逐渐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尽快在培养料中定植。 一般菌丝生长适温为 2224。 当菌丝长满料面后要加大通风以降低空气湿度,使料面稍发于(刺手),促进菌丝向湿度较大的底层生长。 播种后 20d 左右,当菌丝“吃料”深度已达料层厚度的 2/3 时,就要及时覆土。 5 覆 8、土及管理,土质要求:覆在料面上的土质要求湿而不黏,干而不散,疏松透气,保水力强,水量 18%20%,以地表 10下的深层土为宜。 覆土消毒:土壤常携带病菌和线虫,可用 敌敌畏和 1%甲醛液喷洒在土里;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密闭熏蒸 3d,揭膜翻土,待甲醛等气体散尽后即可使用。 覆土方法:采用一次覆土法,覆土厚度 能太厚也不能太薄。 若覆土过薄,则土层蓄水少,菇体水分供应不足,易形成薄皮菇;若太厚,易使培养料通气性不好菌丝会因缺氧而生长不良。 调水:覆土后的管理主要是调节土壤的含水量,调水时应用雾化较好的喷水设备,分 8 次在两天内调完。 喷水不可过急,以免水进入料内造成菌丝萎缩死亡,或使土壤板结并产生夹心土( 9、即土粒中间为干土,表面为湿土)。 覆土后 45d,当床面白色的绒毛状气生菌丝大量形成时立即喷结菇水,喷水也分 8 次在两天内完成,不可过急。 当白色的菇原基长到黄豆大小时喷出菇水,用水量可稍大一些。 6 出菇管理水分:出菇期间要保持土壤水分达到饱和,但不可使水流到培养料中,以免造成菌丝萎缩。 并采用向走道和空间喷水、畦间沟适量灌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使空气湿度保持在 80%90%。 每次喷水后都要加大通风量,以免造成大量幼小菇蕾死亡。 不喷闭门水和来回水、温度过高时不喷、阴天不喷。 出菇期间结合喷水可喷豆浆液或“菇大多”等营养液以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温度:出菇期间温度控制在 1316,出菇快、产量高、菇质好。 若 10、温度超过18,易造成出菇过快而形成薄皮菇和开伞菇。 光线和通风:出菇期间光线要暗,光线越暗菇体越白。 双孢菇是好气性菌类,出菇期间,要求菇棚内空气新鲜并注意经常通风换气,降低二氧碳浓度,促进子实体形成,并生长健壮。 一般 1 日通风 12 次,每次 12h。 气温高时,可在清晨或傍晚通风;到刮风天或霜冻天气,闭棚不通风,以免冷空气侵入,造成菇蕾变褐或枯萎死亡。 7 病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菌蝇和螨虫。 菌蝇可用 10%氯氰菊酯 25003000 倍液喷雾防治,螨虫可用 螨克 2000 倍液喷雾防治。 也可用菇虫杀 700800倍液喷雾,兼治菌蝇和螨虫。 施药应尽量在出菇间歇期施用。 出现木霉、链孢霉等杂菌时,可用克霉灵 650850 倍液喷雾防治,链孢霉为菇房恶性杂菌,如已出现橘红色的孢子时,必须将病原清理出菇房。 细菌性斑点病为菇房常见病害,发生时可用漂白粉 600800 倍液、或万消灵喷雾防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