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内容摘要:

2、420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 24m。 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 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 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 1418m,具网纹,网脊高23m,网目直径 3的可达 0m,透明胶质鞘。 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当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 68 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 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菌丝体形态随 3、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 萌发适温 1620。 病菌侵入麦苗温度 520,最适912。 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 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 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 2%立克秀拌种剂 1015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 10种混匀,晾干后播种。 也可用种子重量 20%三唑酮(粉锈宁)或 15%三唑醇(百坦、羟锈宁)、 40%福美双、 40%拌种双、 50%多菌灵、 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20%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对带菌粪肥加入油粕(豆饼、花生饼、芝麻饼等)或青草保持湿润,堆积一个月后再施到地里,或与种子隔离施用。 (3)农业防治春麦不宜中过早,冬麦不宜播种过迟。 播种不宜过深。 播种时施用硫铵等速效化肥做种肥,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侵染机会。 冬麦提倡在秋季播种时,基施长效碳铵 1 次,可满足整个生长季节需要,减少发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