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总体框架内容摘要:
二、问题与思考 植根机械装备制造业,学院在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过程中增强了办学实力,积累了改革成果,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校企合作 、工学结 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入。 需要进一步探索 校企合作 机制 建设 , 加强 顶岗实习管理、 开放式评价体系 等制度 建设。 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兼职教师的数量和 质量有待提高,结构 有待 优化, 吸引企业人员担任 兼职教师 的激励机制还相对滞后。 课程体系 建设和课程改革依然是改革攻艰的重点 和难点 ,传统的学科理念 、‚三段式‛课程的惯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 需要完善竞争机制和 激励机制。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0 第三部分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指导思 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 紧密结合 湖南‚富民强省‛战略 、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湖南省 支柱 产业 、优势 产业和园区经济发展 对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需求,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20 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坚持‚植根机械 装备制造业,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办学定位 , 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 以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 以 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和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 引领湖南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目标 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主动适应机械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全面推进 ‚学院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职业‛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 重点 专业建设为龙头, 继续 优化校内外工学结合平台, 完善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 的 构建 ,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营造融入先进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全面加强 体制 改革 和 机制建设 , 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 经过三年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工程机械 海外拓展人才输送中心,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形成 ‚ 3+2‛ 优势专业群,成为与产业共生发展、代表高职院校改革方向和先进管理水平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三、重点建设内容 (一)对接机械装备制造业, 推进‚ 3+2‛特色品牌专业建设 适应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突出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办学特色 , 对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建设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3 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及其专业群, 形成三大优势专业群 ; 适应湖南电工电器产业发展和制造业信息化的要求,通过地方财政支持和学院自筹的方式,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2 个专业建成为省内知名的品牌专业。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1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 专业 建设 建设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3 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及其专业群,每年为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培养工程机械制造、工程机械控制、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的技能型人才 1800 名左右。 数控技术(工程机械制造)专业 构 建、实施‚三一 ‛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机械企业典型零部件制造过程为依据开发实训项目和工学结合课程,以‚双师‛结构团队为质量保障,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室,完善实训实习过程考核与管理制度,建设成为满足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需要,行业特色鲜明、专业优势明显的品牌专业,带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 等专业建设,形成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 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专业 创建‚一个对接、一个突出、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汽车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 驱动型模具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带动专业课程的整体建设;着力建设集教学、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成‚ 专业特色 鲜明、 区域市场有地位、行业市场有影响 ” 的 品牌示范专业,并带动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建设,形成现代成形技术专业群。 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机械控制)专业 创新并实施‚嵌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做到校内生产 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 聘用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合理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和技术服务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并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形成制造业自动化技术专业群。 非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 通过地方财政支持和学院自筹的方式,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2个专业建成为省内知名的品牌专业,每年为电工电器企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1200 人左右。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工电器制造)专业 服务机械装备制造业,对接电工电器产业,完善以紧密校企对接为 特色的 ‚两平台、三环节、四结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优质实训基地资源为保障,加强工作过程导向的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2 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带动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形成制造业现代控制技术专业群。 计算机网络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专业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服务机械产业、开展订单培养;依托信息行业、实行校企共建;工作过程导向、强化职业技能;引进行业标准、过程结果并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课程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 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实训基地。 建成理念先进、资源完善、改革效果明显、具有显著示范作用的专业和湖南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培训基地,带动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群。 (二)深化‚学院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依托校内外两个平台 , 推进 ‚学院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形成机械装备制造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成功范例。 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 以专业教学、人员 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拓展 工学结合工业中心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地的功能。 新建 10000 平方米的工业中心,依托重点专业 联合企业开办相关产业。 按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的方式, 引进 中小型 机械装备制造企业 ,使 企业设备成为实训设备的主体或成为项目教学的载体。 进一步强化校内的湘怡模具制造中心、长沙双吉阀业研发中心、科瑞特电子设备中心、华海自控产品服 务中心的专业教学服务功能,使 之成为专业对接产业的桥梁和专业服务产业的窗 口。 主动服务行业产业,强化与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校企共生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使企业在获得学校服务的同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 拓展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规模,‚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到 40%以上,新增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顶岗实习企业 138 家(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 126 家),校外实训基地满足 3000 名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进一步优化顶岗实习的岗位结构; 与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 龙头企业实施工学合作教育项目,对照行业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完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生产性实训环节的实施方案和质量监控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3 体系, 与企业共同建立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 健全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共育机制,采取企业专人负责和学院定期走访、派员常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扩充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与沟通,形成比较合理的顶岗实习岗位的种类和数量结构,提高顶岗实习岗位对口率,确保顶岗实习质量。 建立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平台,努力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 证率,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 100%,重点建设专业的毕业生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在 25%以上 ; 逐步推行教师‚双证书‛制度,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 40%以上的专业教师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三)加快 实训基地建设 , 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按照‚对接生产现场‛的基本原则,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 地,着力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 工业中心 形成 生产性实训 1000 人次 /年和顶岗实习 200 人的接待能力,成为 湖南地区开放性、多功能的教 育培训基地, 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重要的应用技术输出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成为区域内工学结合的示范基地。 优化校 内工 学结合平台 继续扩大工学结合 工业中心的功能负载能力。 完成 工业中心 10000 平方米的 建筑面积, 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引入校外企业提供充足的场地 ; 深化工学结合工业中心机制改革, 建设 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性运行机制, 将工学结合工业中心建设成为‚集团化、产业化 ‛的实体、校企紧密结合的桥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阵地。 按照‚真设备、真项目‛的要求, 按照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项目的方式,引入中联重科、 三一重工、博世公司等企业的资金、产品项目、企业标准和生产设备,使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与企业保持同步,将工学结合工业中心建成为校内最大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内顶岗实习基地。 重点联合长沙四区八园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引入企业资金、产品项目、生产设备,吸引企业把产品开发中心或技术服务中心建在学校。 新建 15 个校内实训室 (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 7 个),建成 生产性实训基地,改扩建 校内实训室 16 个 (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 14 个),使之具有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完善 校 外工 学结合平台 建立以订单培养为纽带的校企合 作关系,新建 138 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优化顶岗实习的岗位结构; 强化校企合作机制,以‚湖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纽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4 带,新增校外实习基地 113 家。 (四)打造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以骨干教师培养为 支撑 ,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双师‛素质培养为导向,实施师资建设‚四大计划‛,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行业认可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培养 9 名院级专业带头人, 2 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院级骨干教师 30 名;建立 1 个 600 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常态比 例达到 50%,‚双师‛素质专业教师 90%以上。 实施‚ 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完善教师顶岗实践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 专业教师每 3 年下企业顶岗工作、参与企业的科研、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累计时间 5 个月以上,新进教师在校内实验实训岗位工作半年、企业顶岗工作半年后方可上岗;按照工学结合工业中心的实际工作岗位,安排专业教师按照各自专业所长轮岗担任相应的工程实践工作;每年选派 10~ 15 名青年教师脱产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 出台《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办法》、《骨干教师选 拔培养办法》和《专业教师业务能力考核办法》,将工程实践经历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列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的重要指标,建立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和应用技术研究导向机制。 鼓励教师参加实际加工操作训练,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书;鼓励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或企业科研项目,鼓励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兼职担任专业技术职务。 实施‚行家里手计划‛,建立数量充足、技术精湛、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兼职教师队伍 利用机械装备制造行业 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 和联合办 学企业人才资源优势, 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院担任专业教学的绿色通道, 组建由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建设精英团队。 建立动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总体框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