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病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2)内容摘要:

双下肢不肿。 舌质暗,苔白腻,脉细缓。 中药汤剂予“益气活血方”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酌加泻肺利水之品,党参 30g、生黄芪 30g、丹参 20g、桃仁 10g、赤芍 15g、红花 10g、瓜蒌 20g、薤白 10g、半夏 9g、葶苈子包 10g、茯苓 15g,并同时应用穴位贴 敷,以助活血、通脉、化痰。 服用 5剂后,患者不仅症状减轻,且肺部罗音消失。 本拟继续巩固治疗,但患者因家中有事,故予带药出院。 病例 2:(略) 病例 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序号 病历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入路径时间 出路径时间 1 57518 李 男 40 202047 2020413 2 9885 梁 男 82 2020417 2020510 …… 31 62400 田 男 56 2020113 20201110 4.改善预后:较长期辨证使用中药,可预防复发,减少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病例 1:患者,赵某某,男, 64 岁, 2020 年因急性心肌梗死于阜外医院行 PCI 术,置入 1 个支架,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及 ACEI等二级预防药物; 202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前区疼痛,步行 50m 即发作,需蹲下后方能 14 缓解,再次于阜外医院行 PCI术,置入 2个支架; 2020年 5月出现夜间胸痛,牵及后背,每周发作 2— 3次,再次于阜外医院行 PCI术,置入 3个支架。 为防止复发,患者于 2020年 8月 10日就诊,虽无心绞痛发作,但心烦,疲乏无力,自汗明显,精神不振,怕热,便干,舌质暗红, 苔薄黄,脉细,予 “益气凉血生肌方”加味, 黄芪 30g、丹参 30g、丹皮 10g、银花 15g、红花 10g、川芎 15g、鸡血藤 30g、郁金 10g、知母 10g、磁石先下 30g、远志 10g, 14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硝酸酯类药物减半,后随证加减,坚持服用中药 9 个月,无明显不适,生活恢复如常;随访至今已 4 年,无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 病例 2:(略) 病例 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成功的冠脉血运重建术( PCI 或 CABG)后再发心绞痛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个难点,随着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时间的推移,序号 病历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入路径时间 出路径时间 1 60506 陶 女 71 2020816 2020823 2 52839 王 男 44 2020824 2020826 …… 6 60596 闫 男 49 20201021 20201028 15 心绞痛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见原因主要为( 1)冠脉再狭窄的发生;( 2)冠脉病变的恶化;( 3)冠脉微血管病变;( 4)桥血管吻合处的病变;( 5)移植物的退行性病变等。 对于 PCI 术后再狭窄、不包括靶血管病 变的冠脉病变的进展引起的再发心绞痛,尽管部分患者可以再次通过对病变靶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解决临床心绞痛症状,但仍有相当的患者因经济原因或个人意愿拒绝接受再次 PCI 术;而对已经经历 CABG术或多支血管 PCI术治疗、或存在冠脉微血管病变、或移植桥血管病变的患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完善的治疗方案。 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对于这类病人恰恰可以应用中医诊疗方案予以治疗,中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可明显减轻心绞痛症状,使发作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明显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我科穴位贴敷选用丹参、川芎、桂枝、瓜蒌,以活血为主,兼以桂枝温阳通脉止痛,瓜蒌化痰利气宽胸;耳穴选取心、神门、交感等穴位,局部刺激以使经络得通、气血得以运行;此两种方法操作简便,配合中药汤剂,相得益彰,效果更著。 按照相关治疗指南,患者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应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及 ACEI或 ARB等二级预防药物,但并不影响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的评价。 患者恰恰是在规范应用二级预防方案的前提下再发心绞痛,在不改变原防治方案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诊疗方案,取得的临床疗效更能体现中医药治 16 疗的临床优势。 五、本 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益气凉血生肌方 基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血管内膜损伤是再狭窄启动因素的认识,创新性地提出介入术后血管的重建过程与中医创伤修复过程相似,因此应用中医创伤修复的理论,以益气凉血生肌法防治再狭窄,改善远期预后,并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资助。 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纳入 PCI 成功病历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术后按照现代医学相关指南常规应用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手术当日开始服用益气凉血生肌方(生黄芪、丹参、丹皮、金银花等),疗程 2个月,随访时间 6 个月,平均随访时 间治疗组为 177。 个月,对照组 177。 个月。 结果表明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中药治疗有减少造影再狭窄和复发心绞痛发生的趋势,降低综合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达 %( P),生存分析表明中药治疗的益处在用药后即开始显现,在 6 个月时达到显著性且益处持续存在。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 序号 病历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入路径时间 出路径时间 联系电话 1 37749 孙 男 62 2020120 202021 5774978 2 55935 高 男 71 2020126 2020131 1356785593 …… 52 32825 兰 女 77 2020529 202067 136556781 乳痈(急性乳腺炎) 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 一、基本情况 乳痈(急性乳腺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 95个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从 2020 年 6 月到 2020 年 12 月,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门诊患者共有 11 例,完成 10 例,平均治疗时间 天。 应用的主要 治疗方法:中药口服汤剂、细针穿刺抽脓。 二、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一)疗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 10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特色疗法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 100%。 其中具体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0 例( 100%),穿刺抽脓 9例( 90%)。 (二)疗法应用情况分析 急性乳腺炎脓肿期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乳汁淤积,红肿结块,发热,脓肿形成,外周血象升高等。 中医药治疗对上述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疗效。 本临床路径中中医药治疗贯穿始终,并针对具体情况 行穿刺抽脓。 方案中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群中均有很好的依从性,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相较西医的抗生素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由于效果不明显而且担忧影响后续哺乳,患者更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民间基础,各种单方、验方在实际使用中均有一定疗效; 目前方案中推荐除了中药汤剂治疗,还包括细针穿刺抽脓治疗。 由于细针穿刺抽脓代替了脓肿切排,也是患者容易接受的一个原因。 三、疗效与评价 ( 一 ) 总体评价 10例患者中,症状改善 10例( 100%),体征改善 9例( 90%),理化指标改善 10例( 100%);临床治愈 10例( 100%)。 (二)疗效分析 1. 改善症状 迅速减轻疼痛症状 病例 1:患者王某某,女, 29 岁,因“哺乳 2月,右乳红肿伴疼痛 1周”于 2020 年 6 月 11日门诊,外院曾予抗生素静脉给药治疗一周,无明显疗效。 查体温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CR。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