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的穗藏与粒藏内容摘要:
1、米种子是最难保管的。 这是由于玉米种胚较大,组织疏松,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分含量高,并集中了占玉米籽粒 80的脂肪。 所以,保管不善,容易吸收潮湿、感染、霉菌,发生霉变和酸败现象,缩短寿命或丧失种用价值。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迥异,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次于稻麦而位居第三。 玉米种粒的贮藏寿命与其自身含水量和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 从温湿度条件来看,全国年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在 10以下,黄河流域在 1014,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 15以上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均在 70以下,内蒙呼和浩特只有 55,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在 80以上。 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从北往南均呈依次递增趋势。 2、就玉米自身含水量而言,据试验,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 75的条件下,穗轴含水量往往低于籽粒含水量,籽粒中的水分便不断地被穗轴吸收,使其含水量下降,种子处在干燥状态,有利于安全贮藏反之,当空气相对湿度高于 75时,穗轴含水量则高于籽粒含水量,并不断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输送到籽粒中去,种子含水量增高,影响安全贮藏。 由此看来,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具有玉米留种不脱粒贮藏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淮北地区农家也有带穗贮藏的习惯。 农民把玉米收获后,剥开包叶,捆扎成束,晾晒干燥以后,成串成串地吊置在室内通风透光处越冬。 贮藏过程中,籽粒含水量维持安全水分以下,尽管严冬低温,种子仍安然无恙。 但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空气相对湿度在 80以上时间较长,故要将果穗晾晒充分干燥后脱粒贮藏。 由于化肥、农药具有一定腐蚀性和挥发性,不能与种子同放一室,以免腐蚀种子细胞和种胚,降低种子质量。 粒藏的玉米种子在其含水量降至 14以下后,即可装包堆垛于室内,将装满种子的包堆成两列或四列,包间不留空隙,但要与墙壁留出 50 厘米的距离,每垛之间要留出 60 厘米距离,以利种子通风和随时检查管理,垛底用木板、席片铺垫防潮,但不能用塑料袋装种子,以免影响呼吸、降低发芽率或引起霉变。 专利查询。玉米种子的穗藏与粒藏
相关推荐
融合为一体 ,受到了大家的赞美。 兴的热情 ,很能牵动听众的心。 请试着大声朗读下面语句 ,说说该如何诵读才能增强演讲的说服力。 (1)联邦主席、女士们、先生们 : 这是开场称呼 ,此时应该是目光扫视全场 ,端庄站立 ,面部表情亲切友好 ,带着成功者、自信者的微笑。 诵读提示 : (2)所幸 ,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 ,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而今
晚地哭着。 当你 3岁的时候 ,她怜爱地为你做菜 ,而作为报答 ,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 4岁的时候 ,她给你买下彩笔 ,而作为报答 ,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 当你 5岁的时候 ,她给你买了漂亮的衣服 ,而作为报答 ,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 当你 7岁的时候 ,她给你买了球 ,而作为报答 ,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 当你 9岁的时候 ,她付了很多钱请老师给你辅导钢琴 ,而作为报答
使厨房更加清洁。 (3)根据我国地形环境的特点 , 使用风力发电的前景相当广阔。 (4)把庄稼的秸秆全部烧成灰 , 做到秸秆还田 , 增加土地肥料。 (5)废弃的书 、 报纸卖给回收废品的 , 可以造出更优质的印刷纸。 (4)因为焚烧庄稼的秸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 所以 , 这种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 3.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 《 宣言书 》 的开头 , 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 ,
1、 个方法外观目测法。 用肉眼观察玉米种胚形状和色泽。 凡种胚凸出或皱缩、显黑暗无光泽的,则种子新鲜,生活力强,可作生产用种。 浸种催芽法。 先将 100 粒种子用水浸约两小时吸胀,放于湿润草纸上,盖以湿润草纸,置于氧气充足,室温 1020环境中,让种子充分发芽;再以发芽的种子粒数除以 100,乘以 100%,求得发芽率。 这种测定方法虽然准确,但需要8 天时间。 红墨水染色法。
首先列举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成功培育出 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例来论证扶植年轻人是很好的传统 ,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再以自己为例论述自己今天的权威身份皆缘于年轻时的成就。 最后通过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 ,没有一个超过 45岁的五个事例来论述扶植年轻人的必然性。 ——“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 “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
“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质及其意义。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 ,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行动上 ,我们都要保持怀疑求真的态度 ,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 意义 :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1)引用论证 (引证法 )。 如 ,开头引用 《 大学 》 中的“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