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T优551的超高产特性及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 优 551 的超高产特性及栽培技术 T 优 551 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和福建省种子总站,用自育不育系 组而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4 年 1 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2004 年开始在福建及广西试种和大田生产示范,表现出产量高、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 2005 年迅速在福建和广西桂中南大面积推广。 本文针对该组合主要特点和各地大面积种植情况,总结提出了相应的超高产(10t/公顷)栽培技术。 1 植表现 2004 年在广西梧州市种子公司晚稻新组合品比试验中,顷,位居 48 个新组合比较试验第 1 位,比对照特优 63 增产 在福建尤溪县西城镇音头村烟后稻示范种植 顷,产量 2、达 顷,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在福建建瓯晚稻(菜后)示范种植 顷,经建瓯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现场实割验收,平均产量达 顷。 2005 年在广西的邕宁、横县、上思、桂平、宾阳、武鸣等地作早稻种植,以及福建作中、晚稻种植,均表现出产量高,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深受种植户的欢迎,是一个特别适宜广西桂中南作早稻和福建作菜后稻或烟后稻种植的高产优良新组合。 量结构 T 优 551 在广西桂南作早稻和福建泰宁、尤溪、建欧等地作烟后或菜后稻栽培,较易获得高产。 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比较稳定,田块和年份间变异较小(2728g);有效穗变化最大,变幅为 ;穗总粒数变化次之,变幅为 ;因此,T 优 551 的稻 3、谷产量要达到 10t/公顷以上,必须走稳定穗数、主攻大穗、穗粒并重的超高产途径,即要求达到有效穗 ,每穗总粒 165175 粒,结实率 85%,千粒重 上。 2 艺性状该组合株形紧凑,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挺直,叶厚色绿,熟期转色好。 株高 100110长 2527穗总粒数 160 粒左右,结实率 85%90%,千粒重 27g 左右。 育期 T 优 551 属基本营养型早晚兼用、高产抗病杂交籼稻新组合。 广西桂中南作早稻栽培全生育期 128133 天,与特优 838 相近;湖北、安徽等地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 130 天左右,比汕优 63 短 7 天左右;福建、广西等地作晚稻栽培全生育期 127 天左右 4、,比汕优 63 长 2 天左右。 米品质稻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糙米率 精米率 整精米率 粒长 宽比 白率 89%,垩白度 透明度 2 级,碱消值 稠度 44白质含量 直链淀粉含量 其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碱消值、蛋白质含量五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五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 性 20012002 年福建省区试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叶瘟 03 级的点数占鉴定点数均为 表现中抗(穗颈瘟 03 级的点数占鉴定点数分别为 表现为抗(R)和中抗(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抗苗株率分别为 表现为中抗(抗(R)。 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育多蘖壮秧,争 5、取足穗大穗 T 优 551 分蘖力中等,秧田分蘖既是足穗的前提,又是大穗的基础。 培育多蘖壮秧对实现高产尤为重要,其主要措施有三:一是采用湿润育秧,稀播匀播,1 叶 1 心喷施多效唑;二是猛攻分蘖,除了施足秧田基肥外,薄施断奶肥,重施分蘖肥,移栽培施好出嫁肥;三是保水促蘖,T 优 551 对水比较敏感,秧田缺水,分蘖芽易休眠,造成分蘖缺位,因此,要求二叶期以前采取湿润,其余均应保持薄水层。 量早栽,插足基本苗基本苗过少,穗型易偏大,穗数少难以高产;而基本苗过多,穗数虽增加,但穗型变小,结实率下降,也不能有效提高产量。 因此,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应尽量早栽,以延长本田生长期和增加本田有效分蘖,实现足穗 6、大穗而高产。 实践表明:中肥条件下,插 穴/公顷,株行距 20025穴 45 苗;高肥条件下,插 穴/公顷,株行距 23327穴 5 苗左右。 学用肥,促早发攻大穗根据 T 优 551 的需肥特性和高产要求,产量在10t/公顷以上稻谷,一般田块总氮量早稻控制在 顷,烟后或菜后稻控制在 顷,NPK1论是早稻、菜后稻或烟后稻均采取“重施基肥、巧施穗粒肥、基穗肥比例 91”的施肥原则。 基肥采用一次性全层施肥法(将用作基肥的所有肥料在耙田或机耕前一次性施人耕层土壤),在幼穗分化、期剑叶定长时,根据叶色褪淡情况适量追施穗粒肥。 理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浅水插秧;插后灌 3层护苗返青,湿润灌溉促分蘖;要视苗情、土壤肥力及天气状况及时搁田,复水;幼穗分化期浅水勤灌,齐穗期露田;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收割前 56 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 病虫害以预防为主,农业综合防治为基础,及时进行必要的化学药剂防治。 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兼治稻蓟马、稻叶蝉和细菌性条斑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