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晚稻“甬优6号”的特点及超高产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优 6 号”的特点及超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晚稻新组合“甬优 6 号”由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永嘉县 2004 年引进试种和小面积示范,表现为感光、优质、抗逆、强根、长鞘、壮杆、厚叶、粗脉、大穗,光合速率高等特点,很有应用开发潜力。 )产量表现具有超高产潜力。 在永嘉县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展示区中,甬优 6号产量均处在参展品种的前列,比对照汕优 63 显著增产。 大若岩镇梧涨村示范田,在遭受“云娜”强台风等灾害后,实割平均亩(1 亩=667 平方米,下同)产仍有 517 千克,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11%;2005 年,在既遭台风,又遇洪涝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江边村 100 亩示范方平均 2、亩产高达 克,比对照汕优63 增产 最高田块亩产为 克。 (2)生育期感光性强,属迟熟晚稻,全生育期随着播期推迟和纬度递减而缩短。 在浙江省级区试中,全生育期 156 天,永嘉县 2004 年全生育期 151 天,2005年为 145 天。 主茎叶片数为 1718 叶。 (3)抗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 据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20042005两年稻瘟病叶瘟为 和 ,穗瘟均为 3 级,白叶枯病均为 5 级,属中抗水平。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在永嘉两年种植中未见发生。 对褐飞虱抗性为 9 级,易发生稻曲病,还会感染矮缩病。 (4)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精米率20042005 两年平均为 3、整精米率分别为 垩白率 7%垩白度均为 透明度 1 级和 2 级,胶稠度 58 毫米和 73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该品种米饭松软清香,口感极佳,品质优于东北大米。 (5)主要农艺性状该品种株型高大,生物学产量高,株高 148 厘米左右;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粗度达 米,而且叶鞘厚重,抱握力强,抱握面大,抗倒性好;叶片狭、长、厚、挺,倒三叶叶角小,叶脉粗壮、发达,叶色前深后淡,转色/顷畅,熟相极佳。 分蘖力中等偏弱,但在高肥条件下,分蘖力较强。 该品种穗大粒多,一次枝粳发达,一个穗节上可发生 45 个一次枝粳,穗长 2324 厘米,总粒数 260300 粒左右,亩有效穗 1113 万,结实率80 4、%85%,千粒重 2223 克。 号具株型高大、分蘖中等、穗大粒多等生长特点,超高产栽培要主攻促根增蘖、控秆、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增粒重。 (1)适期早播甬优 6 号感光性强,早播生长期。 延长,不便管理,迟播则影响后期灌浆结实。 永嘉县播种适期为 5 月底 6 月初,作单季栽培最迟不要过 6 月10 日。 (2)稀播育壮秧该品种分蘖中等,秧田要增施一定量的氮磷钾肥。 秧田播种量6 千克,大田用种量 克,用“使百克”或“浸种灵”浸种,通气保湿催芽。 秧田基肥施 15%的复合肥 10 千克,二叶一心期亩施尿素 6 千克,并喷 300毫克/千克多效唑控高促蘖,插秧前 3 天,施起身肥,亩施尿素 6 千克。 整个 5、秧田期严防蓟马和飞虱的为害,特别要注意灰飞虱的防治,以预防矮缩病发生。 秧龄 30 天以内,最好 25 天,要求秧苗带蘖 2 个以上。 (3)稀植攻大穗甬优 6 号,群体较小,移栽密度以 8 寸(1 米)为宜,亩插 万丛,落田苗 4 万左右,争取每丛成穗 12 个以上,亩有效穗 11 万以上,并争取每穗总粒数 300 粒以上,实粒数 270 粒以上。 (4)增施氮肥,配施钾肥甬优 6 号生物产量高,需肥量较大,一般亩施纯氮1417 千克。 施肥要求重施基肥,早施促蘖肥,中期控制氮肥用量,必须施保花肥,配施钾肥。 据高产田调查统计,基肥每亩施尿素 15 千克,过磷酸钙 25千克,氯化钾 5 千克;追肥促蘖肥亩施尿素 10 千克,氯化钾 5 千克;保花肥亩施尿素 34 千克,钾肥 克。 (5)水浆管理深水护苗,浅水促蘖,有效分蘖终止期及时搁田,亩苗数控制在22 万以内,中后期薄水灌溉,干干湿湿养稻到老;幼穗分化期适当增加灌水量,后期切勿断水过早,以促使谷粒饱满,提高千粒重,增加整精米率。 (6)及时除草,严防病虫害移栽后 5 天结合施第一次追肥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二叶一心期、分蘖盛期、始穗期、齐穗期各防治一次稻瘟病;台风暴雨后重点防治细条病、白叶枯病;破口期防治稻曲病;分蘖期重治蓟马、灰飞虱;中后期重治纵卷叶螟、螟虫和稻飞虱。 (7)适时收获应于 90%谷粒黄熟时收割,切忌割青。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