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田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及防治内容摘要:

2、密植田发病较重。 一、病原、寄主植物及分布玉米瘤黑粉病由瘤黑粉菌引起发病,属担子菌亚门,常危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的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一的病瘤,是我国玉米上分布最广的主要病害之一。 二、发病症状及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 幼苗生瘤,生长矮小,苗高一尺左右最明显,受害重者很早枯死;在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上产生菌瘤,叶片上菌瘤小,多如花生米大小,常从叶鞘基部向上成串密生;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 菌瘤 3、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逐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 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主要从生长部位侵入,也能从伤口侵入。 担孢子产生的菌丝在玉米中生长发育,刺激玉米局部组织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形成菌瘤。 菌瘤成熟破裂,又散出黑粉(冬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三、发病环境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