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选修52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内容摘要:

年时间 ,而由盛到衰只用了三年 ,这一盛一衰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 李存勖履历表 年 代 年龄 事 件 公元 908 年 23 岁 接受三矢 ,继承父志 公元 912 年 27 岁 系燕父子以组 公元 923 年 38 岁 “ 函梁君臣之首 ”“ 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 ” 公元 926 年 41 岁 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提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李存勖从公元 908年接受三矢继承父志 ,到公元 923年灭梁建立后唐 ,共用了十五年的时间。 对这十五年的记叙 ,欧阳修紧紧扣住 “晋王三矢 ”的故事 ,写了受矢、请矢、还矢 ,勾画出了庄宗的忧劳。 言语中充满对庄宗的盛赞 ,赞他牢记父志 ,敬对三矢。 赞他胸怀大志 ,年轻有为。 作者不禁感叹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 ”。 但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只经过短短三年的时间竟然落得了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最后被宠幸的伶人射杀的结局 ,作者此时又不禁发出了 “何其衰也 ”的感叹。 面对盛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探究其因 ,而作者在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 ”,强调了决定盛衰的关键是 “人事 ”。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 提示: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强调人事的作用 ,意思是盛衰之理 ,不仅在于天命 ,更在于人事。 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 ,由于人事。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① 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说明提出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② 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 ,得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的结论。 这就对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揭示了所谓 “人事 ”的内涵。 ③ 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 ,引出 “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的历史教训 ,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 ,深化了人们对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的理解。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 剖析: 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 ,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 ,“得之难而失之易 ”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 ,“皆自于人 ”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是反问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