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xx县20xx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个隔离带的作用,保证农业稳产、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夯实 农业 农村发展基础。 组织领导和管理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 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开发机构建设,明确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职能,健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各项制度,增强农业 综合 开发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服务意识,充实专业技术人员,使农业开发工作从上到下构成一个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体系。 县政府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县领导任组长,农发办、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林业局、供电局、交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领导项目建设与实施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农发办,具体负责从立项到建设全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 5 二、项目区概况 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 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 XX 县西北部,北纬 38176。 13′49″~ 38176。 15′25″,东经 114176。 29′37″~114176。 31′17″之间,规划面积 6600 亩。 东至巧女村,南至 丰 家庄村,西至西房头村,北至北石家庄村,项目区内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附项目区位置示意图)。 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无霜期 195天左右,年日照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59%,太阳 辐射多年平均值,年平均气温 ℃ , ≥ 0℃ 积温 4786℃ ,持续 285 天, ≥ 10℃积温 4347℃ ,持续 207 天,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 ,极端最低气温为 19℃ ,多年平均降水量 ,多集中在 6—9 月份,农作物生长期 225 天,光热条件可满足农作物和林果生产的需要。 最大冻土层 52cm。 地形、地貌 及 土壤 项目区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洪积平原,为华北地区太行山前断裂带东侧、山西陆台太行山断裂带的石家庄凹陷和冀中鼻状突起带。 历经沧桑变化,形成了海河支系滹沱河冲积平原。 其 地势西高东低,以 1/1500~ 1/20xx 的坡降逐渐倾斜,属典型的山前倾斜平原地貌。 6 本项目区土壤以轻壤质土为主,土类统属褐土和潮土两大土类,土层深厚,土体构型上松下紧,据 20xx 年土壤普查,有机质含量 18g/kg,全氮含量%,碱性氮 ㎎ /㎏,速效磷 ㎎ /㎏,速效钾 ㎎ /㎏,属中上等肥力耕地,土壤 PH值 ,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自然灾害 状 况 项目区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有旱、风、雹、低温连阴雨、干热风、虫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开展植树造林、 改良土壤、兴建水利,较大程度地减少了自然灾害损失,做到了平年丰收,轻灾年减产影响小。 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如下: ( 1)旱灾: ① 春旱,一般出现在 3~ 5 月份,春旱影响小麦返青、拔节、抽穗、灌浆,贻误春播作物播种; ② 夏旱,一般出现在 7 月份,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③ 伏旱一般出现在 8 月份,造成农作物减产。 ( 2)风、雹灾:近 15 年来共发生风、冰雹灾 10 次,一般以 6 月份居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影响小麦灌浆,迫使小麦提前脱水而影响产量。 雹灾一般从西北到东南移动,范围较小。 风、雹灾害极为严重时,可使农作物倒伏、 断株、果实脱落。 社会经济状况 人口及劳 动 力 项目区所涉及南楼乡的厢同村 和北早现乡 东房头村和小客村,共有农业人口 8380 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为 5013 人。 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开发治理工作的需要。 7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为 8976 亩,其中耕地面积 6600 亩,均为中低产田,这次立项实施 6600 亩。 项目区小麦种植面积 6143 亩,玉米种植面积 6143 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 457 亩,作物复种指数达到 ,一年四季没有闲置。 但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农 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小麦种植面积 6143 亩,单产 400kg,玉米种植面积 6143 亩,单产 420kg,其它作物种植面积 457 亩, 单产 300kg,粮食平均年产量 万 kg。 项目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在小麦、玉米生产上,耕、种、收、运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率已达到 90%以上。 但是现有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体制,规模小,成本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项目区 20xx 年南楼乡财政收入 816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 5460 元 ,北早现乡财政收入 2038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 5990 元。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近年来, XX 县组织开展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活动,重点培训、推广了小麦节水高效种植、大田高效栽培模式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项目区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 76%以上,广大群众形成了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8 XX 县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科院、河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县有技术推广站,乡有技术服务站,各村都有农业技术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 本形成,技术依托雄厚,服务体系健全。 产品、市场与供需初步研究与分 析 项目区当前主要农产品是小麦和玉米,年产小麦 kg,玉米 万 kg,其它作物 万 kg,合计粮食总产量 万 kg。 除一部分自产自用外,大部分可用于外销。 ( 1)国际、国内市场 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在近 8 年中有 7 年低于消费量,供求缺口由库存弥补,导致粮食库存降至历史新低,产不足消的状况仍未改变,粮食供求持续偏紧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在国内,种植结构调整引起粮食种植面积尤其是高产作物面积锐 减,造成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肉禽蛋奶鱼的消费增长迅速,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饲料用粮需求增大,粮食供需形成巨大缺口。 ( 2)本地市场 XX 县努力发挥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特色,大力推进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粮食需求量增长迅速。 ( 3)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XX 县是优质小麦适生区,小麦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品质优,生产成本低,各类优质小麦均可满足高档食品生产要求,对服务省会 、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是畜牧养殖的主要饲料和医药生产的重要原料,依 托省会石家庄医药生产基地建设,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9 基础设施 田间工程现状 ( 1)水利 项目区内现有 机井 139 眼,均为浅井,其中 18 眼已报废,需要更新; 51眼机井出水量较小, 部分 水泵老化失修 , 浇地浪费工时现象严重 ,需要修复配套 ;其余 70 眼能 继续使用。 项目区农田灌溉依靠地表垄沟,占地较多,土质为沙性土壤,渗漏严重,造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 ( 2)农业 项目区道路绝大部分为土路,高低坑洼不平,雨后泥泞难行,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路面宽度 3~4m,不适于大型农 机通行作业。 部分农田不同程度地存在坡度不合理现象,造成浇地困难问题。 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影响粮食品质和产量。 ( 3)林业 项目区内树木很少,林木覆盖率较低,失去农田防护作用,农作物抵御风灾能力较低,遇大风等气象灾害天气易造成大面积减产。 农业机械及 农机服务 设施 项目区现有大中型拖拉 机 20 台,小型拖拉机 80 台,其它农机具 110 台。 拖拉机和三轮车农闲时用于搞运输,在秋收和麦收季节用于农田作业,机械作业 率能够达到 80%。 两 个 乡 均 设有农机服务公司,公司人员经培训上岗,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深受农民欢 迎。 10 农电现状 项目区现有变压器 21 台,高压线 10km,低压线 16km。 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且缺少必要的维护,配电设施陈旧,部分线路已经老化,存在安全隐患,供电保证率较低,电损较大,不能满足农业用电要求。 科技现状 项目区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一直沿用传统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和 发展。 农民盼望通过农业技术培训,提高耕作技能,实现科学种地,增加农业收入。 11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机井配套不完善,土垄沟灌溉渗漏严重,亩均用水量居高不下,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机井报废,加大农业生产成本,造成水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制约生产能力的提升,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平整度差,不利于灌溉。 农田灌溉沿用土垄沟大水漫灌,费工费电,水资源渗漏严重。 现有农路为土路,路面狭窄且坑洼不平,雨天泥泞无法通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二)水资源短缺 XX 县在全省属地下水较丰富地区,但是多年来干旱少雨,地下水采多补少问题也十分突出。 水资源 短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农田灌溉提水设备新打换代频繁,资金投入加大, 灌溉 成本不断增加。 (三)粮 食 种植效益偏低 农业本身就是弱势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中收益最低的行业。 近几年来,粮食价格有了较大提高,国家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产出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 (四)粮食生产使用技术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 XX 县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主要来源于育种科技成果、化肥的改进和农机、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 而在栽培技术、耕作制度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一是种植形式延续多年,农作物光热利用率低,玉米 行距不适应机械化收获;二是沿用多年不变的土垄沟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浪费严 12 重;三是耕地连续多年只浅旋不深耕,耕作层变薄,农作物抗风能力下降,草害、病虫害逐年加重,造成粮食生产效益徘徊不前。 (五)现有农村经营体制的制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不断 发展, 粮食生产已经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现有农村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体制,规模小、风险大、受益低, 直接影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制约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为深 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xx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根据 20xx 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关于农业综合开发 “切实做到 „两个聚焦 ‟”的重要部署,一是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二是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必须坚持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点向 13 个粮食主产省倾斜,需要进一步加 大 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力度。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对推动项目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 的 意义。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依靠科技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农田环境,实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提高项目区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XX 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政策要求, 13 是县委、县政府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是落实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 精神的具体行动。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 XX 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十分重视,并且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正确引导农业的基础建设,在资金、技术投入上逐年加大力度支持农业的发展,承担项目的条件有保证。 本项目符合 XX 县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 2)农业基础条件适合 项目区农田通过机械化深松,可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增加,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供水与保水、保肥能力,有效改造中低产田, 从而向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方向 发展。 ( 3)区位优势 XX 县地处 冀中平原 ,是河北省会 石家庄 的北大门, 京广铁路 、 107 国道 、 京 港澳 高速公路 、 京昆 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正饶公路、正南公路、团贾公路、羊曲公路四通八达,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 20 多条国内外航线 ,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适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 4)群众积极。河北省xx县20xx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