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720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ppt习题课件内容摘要:
力 较大. 答案: CD 6 . ( 多选题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觉得教材中实验测量过程较复杂,改进如下:如图所示,将教材实验中的木板放在桌子的边缘,小车的前端放一小球,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加速运动,到桌子边缘后小车在挡板作用下停止运动,小球做平抛运动,测出橡皮筋条数为 1 、 2 、 3 、 „ 、 n 时的平抛距离 x x x „ 、 xn,则 ( ) A .如果忽略一切摩擦, x ∝ n ( n 为橡皮筋条数 ) B .如果忽略一切摩擦, x2∝ n ( n 为橡皮筋条数 ) C .该实验中小车受的摩擦力可以 通过倾斜木板的方法平衡而不产生新的误差 D .该实验中倾斜木板会产生误差 解析: 由 W ∝ v2, x ∝ v , W ∝ n 得 x2∝ n ,选项 B 正确.该实验应用了平抛原理,如果木板倾斜,则变为斜抛,将产生误差.选项 D 正确. 答案: BD 二、非选择题 ( 本题有 3 小题,共 44 分 ) 7 . (14 分 ) 为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让滑块在某一水平面上滑行,利用速度采集器获取其初速度 v ,并测量出不同初速度的最大滑行距离 x ,得到下表所示几组数据: 数据组 1 2 3 4 5 6 v /(m s- 1) 0 9 x /m 0 1 1 ( 1) 一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出 x - v 图象如图甲所示.观察该图象,该同学作出如下推理:根据 x - v 图象大致是一条抛物线,可以猜想, x 可能与 v2成正比.请在图乙所示坐标纸上选择适当的坐标轴作出图线验证该同学的猜想. 甲 乙 (2) 根据你所作的图象,你认为滑块滑行的最大距离 x 与滑块初速度平方 v2的关系是 ________ . 解析: (1) 做出 x - v2图线如图所示 (2) 由图可以看出,滑块滑行的最大距离 x 与滑块初速度平方v2成正比,即 x ∝ v2。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720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ppt习题课件
相关推荐
所以 C 正确;由机械能守恒得: m g h =12m v2,所以落地时,速率相同 动能也相同, A 、 C 正确. 答案: AC 7 .一个人站在阳台上,以相同速率 v0分别把三个球竖直向上抛出、竖直向下抛出、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三球落地时( ) A .上抛球的速率最大 B .下抛球的速率最大 C .平抛球的速率最大 D .三球的速率一样大 解析: 三个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均守恒
标人须知前附表。 未按本章第 项或 项要求密封和加写标记的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 投标文件的递交 投标人应在第 项 规定的投标截止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的地点:见投标人须知前附表。 除投标人须知前附表另有规定外,投标人所递交的投标文件不予退还。 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 投标文件的修改与撤回 在本章第 项规定的投标截止时间前
各个地区地铁上盖物业的情况。 南京和上海很久之前就已经开通,另外 3 个地方刚开始动土。 一般地铁开通要做三步走,一年挖坑,二年铺轨,三年通电。 基本就可以试运行了。 转眼到了 8 号上班,屁股没座热,接到了领导的通知,项目是有一个地级市的核心商业区的项目,当地地王,典型的面粉比面包贵,商住混合用地,目前要找策划单位做项目的前期定位及产品分析。 收拾完心情,愉快的拓展项目之旅再次开启。 项目背景
参考面 A B h v0 = 0 小球移至斜面顶端时 位置升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小球滚落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增大动能增加,滚落过程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小球上升时速度减小动能减小,而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上升过程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 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因此小球总是上升到同一高度。 回顾 用“力的观点”描述伽利略斜面实验 为了 提高小球 ,施加了 与重力相反的力。
能量关系可知 ΔEk A=12m v2-12m v20=- μmgx =- μmg ( x ′ + l ) . 即小 铁块的动能减少了 μmg ( x ′ + l ) . (3) 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为 ΔE 减 =12m v20-12( M + m ) v2= μm gl . (4)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减少的机械能全部转化为内能Q = ΔE 减 = μmgl . 答案: (1) μm gx
.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第 1 s 内与第 2 s 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之比为 1 ∶ 3 B .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从抛出到返回 抛出点的过程中,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零 C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重力势能一定不变 D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物体,重力势能一定不变 解析: 重力势能是否变化,考查重力是否做功,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第 1 s 内与第 2 s 内下落高度之比为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