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病害及防治内容摘要:

1、稻的全生育期中,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等。 (一)稻瘟病水稻从幼苗至抽穗均可发生,按病害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症状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节稻瘟、穗稻瘟和谷粒稻瘟 5 种。 )苗稻瘟:病苗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变灰黑色,上部淡红褐色,使整株幼苗卷曲枯死。 (2)叶稻瘟:在幼苗及成株叶片上均可发病。 有四种不同形状的病斑:A、急性型病斑:一般为椭圆形,也有不规则的,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密生灰色霉层;B、慢性型病斑:病斑褐色、纺锤形,外围黄色为中毒部,内部褐色为坏死部,中央灰色为崩坏部,天色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灰绿色霉层;C、褐色型病斑:斑点褐色,很小,只局限位于叶脉之 2、间,常见于抗病品种上;D、白点型病斑:斑点白色、近圆形,大小约跨 24 个叶脉。 (3)节稻瘟:主要发生在茎节上,拔节期易发生,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后扩展至全节或一部分节变为黑褐色,组织破坏,茎秆易折断。 (4)穗稻瘟:又称穗颈瘟,俗称断脖子病,主要在穗颈及枝梗上发生。 穗颈发病,病斑褐色或灰黑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可长达 34 厘米。 发病早、发病重时,造成白穗,穗颈瘟常会引起穗梗及枝梗折断。 (5)谷粒稻瘟:主要发生在谷粒上,褐色或黑褐色。 要通过气流及雨水传播,高温、高湿易发病。 后期偏施氮肥发病重。 )选用抗病品种,如宜香优系列、绵优 838 等较抗稻瘟病种子;(2)种子消毒,可选用多菌灵、 3、福尔马林、强氯精等进行种子消毒;(3)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合理密植,合理灌溉等;(4)药剂防治,可选用稻瘟净、三环唑、富士一号、稻康、瘟克等进行喷雾防治,每 7 天一次,注意交替用药,防治 23 次。 (二)时也为害叶鞘。 病斑发生在叶脉间,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形成暗绿色条斑,对光呈透明状,长约 10 毫米,宽约 1 毫米,病斑表面常分泌有许多黄色菌脓,干结后呈黄色树胶状小粒。 为本病的初侵染源,传播途径有风雨、气流和带病种子的引进、输出传播。 该病属细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如不及时防治,可造成大面积蔓延及毁灭性损失。 )选择抗病品 4、种;(2)种子消毒,用农用链霉素浸种 2 小时,洗净后播种;(3)药剂防治,可选用农用链霉素、裁菌、菌毒清、叶枯宁、施稻灵、可杀得等防细菌性病害的药一种或两种交替使用,喷雾防治 12 次,以后视病情进行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分叶枯类型症状和凋萎型症状两种。 叶枯类型症状中,最常见的是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起初为暗绿色线状短斑,以后沿两边蔓延扩展,形成边缘有波状纹的长条状病斑;凋萎型症状,常在秧苗移栽后 34 周发生,先见幼苗一二片凋萎,继之发展到各叶,并向其它分蘖发展,最后整株甚至全丛凋萎,失去水分枯死。 白叶枯病属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与细菌性条斑病相同。 (四)水稻恶苗病症状:本病从苗期至抽穗 5、期均可发生,病苗颜色呈淡黄绿色,比健苗生长得高而细弱,叶片狭长,根部发育不良。 发病特点:病菌在病稻谷草上越冬或种子本身带菌,成为初侵染源,病菌从伤口浸入幼苗茎基部,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防治方法:免病田及其附近田块留种;用多菌灵、权百克、强氯精等进行消毒处理,关键在于消毒;即拔除。 (五)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杆病、烂脚瘟等症状: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渍状半透明,病斑从下至上发展。 发病特点:病菌在土壤中越冬,从气孔或皮孔直接侵入,水稻封行后,田间湿度大,过度密植,通风透光能力差易发病。 防治方法:理灌水,浅水勤灌,适度晒田,降低田间湿度,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封行至成熟前喷施井冈霉素34 次,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纹枯病发生。 (六)水稻稻曲病,俗称谷丹危害个别谷粒,初在谷粒内形成菌丝体,逐渐增大,使内外颖张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病菌孢子座。 防治方法:稻瘟病、纹枯病;封行后至成熟前喷施井冈霉素 34 次。 (七)水稻生理性病害(缺素症)症状:主要是由于营养失调,缺乏微量元素引起的,叶片花绿褪色,不发棵,拔起后黑根多、白根少。 发病特点:主要是由于缺锌引起的,土壤通透性差,深水灌溉,排水不良的冷浸田根部中毒等表现症状明显。 防治方法:水晒田; 公斤/亩。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