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直鬃蓟马(稻蓟马)内容摘要:

1、蓟马) 学名 缨翅目,蓟马科。 广布全国各稻区。 寄主南方为害水稻,北方为害小麦、大麦、野燕麦、李氏禾、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成、若虫以锉吸式口器挫破叶面吮吸汁液,致受害叶产生黄白色微细色斑,叶尖两翼向内卷曲,叶片发黄,分蘖初期受害早的苗朽住不长,发根缓慢,分蘖少或无,严重的成团枯死。 受害重的晚稻秧田常成片枯死似火烧状。 穗期受害主要为害穗苞,扬花期进入颖壳里为害子房,破坏花器,形成瘪粒或空壳。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 褐色至黑褐色,触角第 2 节端部和第 3至第 4 节色淡,前翅灰色。 头近正方形,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 4 根,:长于单眼间鬃。 触角 7 节,第 2、3、4 节着生叉状感觉锥,第 5 节外侧有 1 个,第 6 节外侧有 3 个,内侧有 1 个简单感觉锥。 前胸背板明显长于头部,或约于头长相等,后角各具 2 根长鬃,后缘有 3 对短鬃。 前翅狭长向端部变尖,有 2 条纵脉,上脉基鬃 4+3 根,端鬃3 根,下脉鬃 1113 根;中、后胸腹板内叉骨均无刺。 腹部 27 背板后缘具不规则栉齿,第 8 腹背板后缘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 色同雌。 腹部 37 节腹板具腺域。 腹端钝圆。 卵肾形, 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 若虫共分 4 龄。 白色,触角直伸头前方,无单眼及翅芽。 二龄体长 1黄绿色,特征同 1 龄。 三龄又称前蛹,体长 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模 3、糊,翅芽短。 四龄又称蛹,体长 黄色,触角折向头、胸背面,单眼 3 个明显,翅芽长达第 6 至第 7 腹节。 生活习性年生 10 一 20 代,第二代后开始出现世代重叠。 以成虫在茭白、麦类、李氏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 在江苏第一代成虫进入英白、稻田后即产卵,成虫盛发与产卵盛期同时出现。 在两广、福建等省冬季可见各虫态。 成虫营两性或孤雌生殖,56 月卵期 8 天左右,若虫期 810 天,成虫活泼,羽化后 12 天即产卵,28 天进入产卵盛期,每雌产 50 多粒,卵多产在嫩叶组织里,产卵适温 1825,气温高于 27虫口减少。 若虫盛发高峰期主要是3、4 龄若虫,有时若虫盛发期后 3 天就出现成虫盛 4、发期。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早稻秧出苗前及时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 (2)施足基肥和叶面肥,促秧苗早返青、早分蘖,适时晒田、搁田,提高耐虫能力。 对已受为害的田块,应追施氮磷钾速效肥,促进稻苗生长。 (3)药剂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虫,兼防成虫。 及时喷洒 得乳油 2000 一 2500 倍液或 20吡虫啉(康福多)浓可溶剂 25004000 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 2000 倍液、10除尽乳油 2000 倍液、比菌素乳油2000 倍液,也可喷洒 25双硫磷或杀螟松乳油 500 倍液或 5锐劲特胶悬剂每667水喷雾。 此外还可施用 3呋喃丹颗粒剂,湿润细土 20匀,播种时撒在秧板上,拌后塌谷,使药剂均匀分布在土层内,持效期较长。 此外也可在栽秧的当天撒在本田内,效果也很好。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