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1课第2课时内容摘要:

论述前后呼应。 3. 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 “ 传道 、 受 (授 )业 、 解惑 ” , 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的见解: 在传道 、 受 (授 )业 、 解惑三者当中 , 传道是核心。 所谓“ 道 ” , 就是儒家的思想 , 即儒家的政治 、 哲学 、 伦理 、 文化 、 教育等思想观点。 在佛教盛行的唐代 , 韩愈倡导 “ 古文运动 ” , 主张 “ 文以载道 ” , 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 如果说 “ 传道 ” 是目的 , 那么 “ 受业 ” 就是手段。 “ 业 ” 是指儒家经典 , 是 “ 道 ” 的载体。 在 “ 受业 ” 过程中 , 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 , 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 “ 解惑 ” , 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4. 韩愈所讲的 “ 师 ” 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 “ 老师 ”。 我的见解: 课文所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 老师 ”。 因为作者在第 2自然段中明确提出 “ 彼童子之师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 显然 , 作者认为教小孩子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 “ 师 ” , 他讲的“ 师 ” 应是 “ 传道受业解惑 ” 的。 “ 道 ” 即儒家思想 , “ 业 ” 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 , “ 惑 ” 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 文中的“ 师 ” 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 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 “ 师 ”。 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 “ 道 ” 的人 , “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 ”。 正因为如此 , 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 、 年龄的界限。 5.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 , 阐述了什么观点。 作出了什么论断。 我的见解: 作者引孔子 “ 师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之行 , 述孔子 “ 三人行 , 则必有我师 ” 之语 , 意在支撑本段的中心句 “ 圣人无常师 ” , 这也正是作者要论述的观点。 随后 , 在此基础上 , 作者顺理成章 , 将文意又推进一层:“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 如是而已。 ” 紧紧扣住文章第一段阐述从师态度的一句话: “ 是故无贵无贱 , 无长无少 ,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 ” 值得一提的是 , 韩愈说 “ 郯子之徒 , 其贤不及孔子 ” , 看似闲来之笔 , 实则别有他意。 “ 郯子之徒 ” 中 , 自然有道家鼻祖老子 , 而其贤不及儒家宗师孔子 , 在韩愈眼中 , “ 儒 ”“ 道 ” 孰是孰非 , 孰厚孰薄 , 便不言而喻了。 6.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 , 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我的见解: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 , 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 , 必须从师学习 , 能者为师 、 不耻不问 、 尊重老师 、 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 “ 道 ” , 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 , 所说的“ 业 ” , 是 “ 六艺经传 ” , 与我们所讲的 “ 道 ” 和 “ 业 ” 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他把 “ 士大夫之族 ” 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看成反常 , 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7. 本文虽然是一篇鼓励人们从师学习的文章 , 却体现了韩愈对 “ 从师 ” 问题的深刻认识 , 这种深刻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的见解: 韩愈在 《 师说 》 中的对 “ 从师 ” 问题的深刻认识 , 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 从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的 “ 受业 ” , 扩大到 “ 传道 ”“ 解惑 ” , 明确提出 “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