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课第2课时内容摘要:

3. 面对强秦 , “ 诸侯恐惧 , 会盟而谋弱秦 ” , 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 弱秦 ” 的。 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 我的见解: (1)诸侯各国面对强秦的威胁被迫联合抗秦: ① 招纳天下人才 ,订立合纵同盟; ② 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 , 聚合各国的力量 , 一致对秦; ③ 六国阵营 , 一时人才济济 , 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 ,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 (2)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 这样 ,第一可为下文陈涉与各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 , 第二可为后文所谓 “ 攻守之势异也 ” 张本 , 这里说的势如破竹的 “ 攻 ” 势 , 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兵败如山倒的 “ 守 ” 势相映成趣 , 彰显主题。 4. 第 5自然段涉及了三种力量的对比 , 找出三种力量的对比各是什么。 我的见解: 这三种力量分别是陈涉 、 九国 、 秦国。 (1)“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不可同年而语矣 ” , 这是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 (2)“秦以区区之地 …… 而朝同列 ” , 这是秦国与各诸侯国相比; (3)“然后以六合为家 …… 何也。 ” 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5. 秦孝公在 “ 攻 ” 天下时 , 是否施行了 “ 仁义 ”。 我的见解: 贾谊所谓 “ 仁义 ” , 仍然是孔孟所说的 “ 先王之道 ” , 而不是法家的 “ 内立法度 ” 及纵横家们的 “ 斗诸侯 ”。 对后者 , 贾谊在 《 过秦论 》(中 )称为 “ 酷刑法 ” 、 “ 高诈力 ” , 可见在贾谊看来 , 这并不是 “ 仁义 ”。 贾谊认为 “ 夫兼并者 , 高诈力;安定者 , 贵顺权 , 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 ”。 这也告诉我们 , 秦孝公的 “ 攻 ” , 不是建立在贾谊的 “ 仁义 ” 基础上的。 6.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我的见解: 所谓 “ 攻守之势异 ” , 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 , 自然要对山东 (崤山以东 )诸侯采取攻势 , 逐步消灭它们 , 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 , 这就转入守势了。 处于攻势 “ 高诈力 ” , 处于守势 “ 贵顺权 ”。 “ 顺权 ” , 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 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 , 不施仁义 , 故而迅速灭亡。 “ 仁义不施 ” 是对第三段 “ 于是废先王之道 ” 那些话说的。 “ 攻守之势异 ” 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 贾谊的观点 , 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 , 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 , 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 , 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 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记取这个历史教训 , 谋求长治久安之道。 7. 文章题目为 “ 过秦论 ” 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内容。 我的见解: (1)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2)文章第一至三段叙秦之兴 , 第四段叙秦之亡 , 这几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 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 但事实胜于雄辩 , 经过这几段生动的记述 , 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的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 , 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 , 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 , 只是还未明确 , 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 , 自然令读者信服。 所以金圣叹说: “ 秦过只是末句 ‘ 仁义不施 ’ 之语 , 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 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二 、 疑难探究 对于秦亡的原因 , 众说纷纭 , 贾谊认为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 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观点一: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 , 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 , 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 , 所以符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