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课件内容摘要:

) 何以汝为见 ( 被动句,无标志 ) 译文: 虞常被活捉。 (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何以 ” ,为 “ 以何 ” ) 译文: 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 宾语前置,即 “ 以何见汝为 ” ) 译文: 要见你干什么。 (8)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9)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定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 “ 送留在汉之匈奴使 ” ) 译文: 于是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拿着符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 省略句, “ 没 ” 后省略 “ 于 ” ) 译文: 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 步骤二 ] 文意理解 6 .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维护国家尊严和坚贞不屈的一项是 ( ) ①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 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 引佩刀自刺 ④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⑤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⑥ 若知我不降明 A . ①③⑤ B . ②③⑥ C . ②④⑥ D . ①④⑤ 解析: 选 B ① 叙述苏武出使匈奴; ④ 张胜丧失骨气,反衬苏武的宁死不屈,不是直接表现; ⑤ 指斥卫律的反叛行为。 7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一开始便充满凶险。 B .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予支持,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 .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 “ 见犯乃死,重负国 ”。 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 当卫律 “ 召武受辞 ” 时,再次 “ 引佩刀自刺 ” ,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气节。 D .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场面。 苏武指斥卫律的不忠,居心不良,显 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 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苏武真正做到了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二、阅读课文第 6 ~ 8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 步骤一 ] 基础梳理 解析: 选 B “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错,应该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与旃毛并咽之 “ ” 同 “ ” , (2) 去草实而食之 “ ” 同 “ ” , (3) 空自苦亡人之地 “ ” 同 “ ” , (4) 武父子亡功德 “ ” 同 “ ” , (5) 信义安所见乎 “ ” 同 “ ” , (6) 请毕今日之 “ ” 通 “ ” , (7)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 同 “ ” , “ ” 同 “ ” , “ ” 同 “ ” , 旃 毡 毛织的毡毯 去 弆 收藏 亡 无 没有 亡 无 没有 见 现 表现 欢 欢聚 霑 沾 沾湿 衿 襟 衣襟 决 诀 辞别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1 ) 白.单于 白: ( 2 ) 单于愈 益.欲降之 益: ( 3 ) 乃 幽.武置大窖中, 绝.不饮食 幽: 绝: ( 4 ) 武卧 啮.雪 啮: ( 5 ) 使牧羝,羝乳 乃.得归 乃: ( 6 )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 ( 7 ) 丁令盗武牛羊,武复 穷.厄 穷: ( 8 ) 不敢 求.武 求: 告诉,报告 更加 禁闭 断绝 咬,嚼 才 分别隔离 失意 访求 ( 9 ) 久 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之: ( 1 0 ) 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 因: ( 1 1 ) 扶辇下 除. 除: ( 1 2 ) 劾.大不敬 劾: ( 1 3 ) 子卿不欲降,何以 过.陵 过: ( 1 4 ) 子为父死,无所 恨. 恨: ( 1 5 ) 自 分.已死久矣 分: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 1 ) 卧起 操持. .,节旄尽落 古义: 今义: 料理、筹划。 音节助词,不译 趁机 殿阶 弹劾 超过 遗憾 读 f 232。 n ,料想,断定 拿着。 ( 2 ) 皆为陛下所 成就. . 古义: 今义: 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 3 ) 且陛下 春秋. .高 古义: 今义: 季节。 ( 4 ) 太夫人已 不幸. . 古义: 今义: 除特指死亡外,还指灾祸,也作形容词,意为不幸运。 栽培,提拔。 年龄。 去世。 ( 5 ) 明年. .,陵降,不敢求武 古义: 今义: 今年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