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诗第1课时内容摘要:
词类活用 ( 1) 正.襟危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 2) 顺流而 东.也: _____________ _______ _ _______ __ ( 3) 况吾与子 渔樵. .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 ___ ____ ___ ( 4) 不知东方之既 白.: _________ _______ __ _______ _____ ( 5) 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 6) 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 7) 侣.鱼虾而 友.麋鹿: __________ _______ _ _______ ____ _ 名词用作动词,东进,东下。 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起舞。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流泪。 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 …… 为伴侣; 友,以 …… 为朋友。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二 ) 虚词 5 . ( 1) 之 哀吾生 之.须臾 惟江上 之.清风 耳得 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 之.上 ( 2) 乎 浩浩 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 相与枕藉 乎.舟中 ( 3)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 月出 于.东山之上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的,结构助词 它,代词 不译,助词。 助词,形容词词尾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在,介词。 在,介词 介词,表被动 从,介词。 ( 4) 长 抱明月而 长.终 而卒莫消 长.也 ( 5) 然 其声呜呜 然. 何为其 然.也 永远,副词 增长,动词。 助词,象声词词尾,表示状态 这样,代词。 ( 三 ) 文言句式 6 . ( 1 ) 苏子与客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___________ _____ ( 2)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__________ ______ ( 3) 凌万顷之茫然 : ________________ ( 4)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________________ ( 5) 何为其然也 : ________________ ( 6) 而今安在哉 : 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 四 ) 翻译 7 . ( 1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诗第1课时
相关推荐
项, “ 于 ” 都是介词,表处所。 B项, “ 者 ” ,①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有补充音节的作用;②代词,指“ …… 的地方 ”。 C项, “ 而 ” 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 “ 以 ” 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 B 13 .对文中 “ 玄裳缟衣 ” 的 “ 孤鹤 ” 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
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 一位失去 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 幸存者的生还奇迹还在不断突破, 100小时、 150小时、 196小时 …… 中央电视台 24小时播报。 19日 14时 28分举国哀悼。 一样有爱心,不一样的表达。 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 箫鼓追随春社近 清明时节雨纷纷 重阳节 社日 清明节 P95 • 【 二十四节气 】 •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着农业杂交高产品种不断推出和栽培水平的提高,粮食亩产不断刷新。 我国上世纪 50 年代由于氮肥的缺乏影响了粮食产量,氮肥的应用使得粮食产量显著提高;60 年代专家对土壤磷肥的缺乏有了深入研究,由于氮肥、磷肥的补充粮食产量“跨黄河,过长江”;70 年代土壤中钾肥成为最少养分,施用钾肥成为增产的关键。 从此,氮、磷、钾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认识及科学合理的应用。 专家研究表明,自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