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摘要:

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 箫鼓追随春社近 清明时节雨纷纷 重阳节 社日 清明节 P95 • 【 二十四节气 】 •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 “ 节气 ” ,月中叫 “ 中气 ”。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 《 扬州慢 》 : “ 淳熙丙申 至日 ,予过维扬。 ”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春节 : 正月初一,亦称 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 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 “ 春节 ” 与 “ 春季 ”为同义词。 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 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 春联。 王安石有 《 元日 》 诗: “ 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花朝 : 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 传统节日习俗 上元 正月十五 , 亦称 元宵 、 元夕 、 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 , 所以又称 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 、包饺子 、 闹年鼓 、 迎厕神 、 猜灯谜等 ,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宋朱淑真 《 生查子 元夕 》 : “ 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 , 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 , 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 , 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 , 准备酒肉祭神 , 然后宴饮。 王驾 《 社日诗 》 “桑柘影斜春社散 , 家家扶得醉人归。 ” 《 永遇乐 》 : “ 可堪回首 ,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 社鼓 , 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寒食 清明前二日 , 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 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春秋时期 介子推 辅佐重耳 ( 晋文公 ) 回国后 , 隐于山中 , 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 , 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为悼念他 , 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 , 只吃冷食。 以后相沿成俗 , 叫做寒食禁火。 清明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 , 按阳历算则在 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 , 风和日丽 , “ 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 、 扫墓 、 荡秋千 、 放风筝 、 插柳戴花等。 杜牧有 《 清明 》 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 , 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 , 这个节日固定在 三月三日。 早先 , 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 , 以驱除邪气。 后来 , 演变成水边宴饮 ,郊外春游的节日。 王羲之 《 兰亭集序 》 有 “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 暮春之初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修禊 事也。 ” 杜甫有 《 丽人行 》 诗: “ 三月三日天气新 , 长安水边多丽人。 ”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 “ 端阳 ” 、 “ 重五 ” , “ 端 ” 是“ 初 ” 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 “ 五毒 ” 等。 七夕 七月七日。 又称 少女节 或 乞巧节。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 妇女们结彩缕 , 穿七孔针 ,陈酒脯瓜果于庭中 , 向织女星祈求智巧 , 称为 “ 乞巧 ”。 和凝 《 宫词 》 : “ 阑珊星斗缀朱光 , 七夕宫嫔乞巧忙。 ” 《 孔雀东南飞 》 : “ 初七及下九 , 嬉戏莫相忘。 ” 中秋 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 , 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 , 月光最美 , 为赏月佳节。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 、 祭月 、 观潮 、 吃月饼等。 苏轼《 水调歌头 》 : “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韦庄《 送秀才归荆溪 》 : “ 八月中秋月正圆 , 送君吟上木兰船。 ” 重阳 九月初九。 又称 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 , 日月都逢九 , 称为重阳。 重阳时节 , 秋高气爽 , 风清月洁 ,故有登高望远 、 赏菊赋诗 、 喝菊花酒 、 插茱萸等习俗。 王维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腊日 腊是祭祀名 , 岁末祭众神叫腊 ( 所以十二月叫腊月 )。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 、 祭拜众神 、 庆祝丰收的节日。 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 , 村人击细腰鼓 , 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杜甫有 《 腊日 》 诗: “ 腊日年年暖尚遥 , 今年腊日冻全消。 ”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 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 “ 岁除 ” , 那天晚上叫 “ 除夕 ”。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 , 叫守岁。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 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 , 摆上丰盛的菜肴 , 全家团聚吃“ 年饭 ”。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 , 或喝酒聊天 , 或猜谜下棋 , 嬉戏游乐 , 谓之 “ 守岁 ”。 零点时 , 众人争相奔出 , 在庭前拢火燃烧 (古称 “ 庭燎 ” , 取其兴旺之意 ), 并在这 “ 岁之元 , 月之元 , 时之元 ” 的 “ 三元 ”之时抢先放出三个 “ 冲天炮 ” , 以求首先发达 , 大吉大利。 此时 , 爆竹声 、 欢叫声响成一片 , 一派 “ 爆竹声中除旧岁 ” 的景象。 苏轼有 《 守岁 》 : “ 儿童强不睡 , 相守夜欢哗。 ” 《 百家姓 》 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 《 三字经 》。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 百家姓 》 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 复姓六十个。 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夏侯、诸葛、尉迟、皇甫、公孙、慕容、长孙、宇文、司徒、司空、 中国 100大姓氏排名,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几。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 【 直称姓名 】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 “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 “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 “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 , “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 “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 【 称字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 (男 20岁、女 15岁 )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 【 称号 】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 【 称谥号 】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 靖节征士 ,欧阳修为 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为 王文公 ,范仲淹为 范文正公 ,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 “ 恶谥 ”。 • 【 称斋名 】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 杨诚斋 ;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 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谭嗣同为谭壮飞 (其斋名为壮飞楼 )。 • 【 称籍贯 】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 (今山西永济 )人,故而人称 柳河东 ;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 王临川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 (江西临川人 );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 康南海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 (河南项城人 )。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 上联 “ 合肥 ” 指李鸿章 (安徽合肥人 ),下联 “ 常熟 ” 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 【 称郡望 】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 (今河南孟县 )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 )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 “ 昌黎韩愈 ” 自称,世人遂称其为 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 “ 赵郡苏轼 ” 、 “ 苏赵郡 ” ,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 【 称官名 】 如 “ 孙讨虏聪明仁惠 ” , “ 孙讨虏 ” 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 梅花岭记 》 有 “ 经略从北来 ” 、 “ 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句, “ 经略 ” 是洪承畴的官职, “ 太师 ” 是颜真卿官职 “ 太子太师 ” 的省称, “ 少保 ” 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 与妻书 》 :“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 司马 ” 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 “ 竹林七贤 ” 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 王右军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 王右丞 ;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 杜拾遗 ,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 杜工部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 柳屯田 ;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 苏学士。 • 【 称爵名 】《 训俭示康 》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 ,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 梅花岭记 》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 ” ,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 柳敬亭传 》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 ,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 武侯 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